過去一年多來的疫情,打亂多數企業的營運步調,除了遠距工作外,更鼓勵員工在家上班;
加上美系大客戶蘋果新機齊發,台廠筆電供應鏈有望迎來另一波成長潮。
新生產業(Infant Industry)一詞,於十九世紀由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一七五五年~一八○四年)提出,闡述隨著時代的繁榮變遷,人類在成長進程中持續蛻變而衍生出的新產業藍圖。
對比如電動車、智慧型手機等跨時代的新產品,仍有某些新生產業無法完全取代舊有的經濟模式,反而彼此間形成一種微妙的共生狀態,如電子書無法取代實體書本、線上博弈無法取代傳統賭場。而隨著後疫情時代的遠距經濟持續發酵下,將成就共生狀態下的新生產業一個嶄新生活狀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一九五三年~)在《紐約時報》專欄中描述二○二三年的疫後城市樣貌,人們將會習慣於視訊電話、視訊會議帶來的便利性,過去習以為常的工作型態,如準時進辦公室打卡、各地出差開會等模式可能將不復見。然而,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情感溫度仍是線上視訊無法取代,遠距工作的革命發展將可能複製電子書、線上博弈的模式,但規模更加巨大。
從疫情進程來看,當下各國都將新冠疫苗視為戰略物資,其中占全球總人口僅十六%的先進國家,購買全球產量七○%的疫苗,歐盟甚至暫時限制疫苗出口。疫苗分配不均,將持續阻礙全球各國之間人口的自由移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預估,目前擁有新冠病毒抗體的人數不到全球人口的一○%,要讓全球七五%人口透過疫苗接種取得群體免疫,將耗費長達四.六年。當先進國家(如美國)發布疫苗接種形勢樂觀的同時,投資人應冷靜思考人類重建全球化架構的嚴峻挑戰。
二○二○年新冠肺炎疫情引導出的居家辦公、遠距學習的型態,讓許多企業重新定義生產要素的配置。根據統計,全美三六○○棟辦公大樓中,只有四分之一的勞工在後疫情時期回到辦公室上班,像是網路科技龍頭Alphabet(谷歌母公司,截至四月五日統計市值為一.五兆美元),遠距辦公模式將持續到今年九月;社群媒體巨擘推特(Twitter,截至四月五日統計市值為五一二.七三億美元)也宣布疫情結束後,多數員工仍然可以遠距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