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濟貼身纏鬥期至少一年,看三年也不嫌多,台灣政府及企業應有所準備,政府的挑戰在匯率,企業的風險恐怕在於政治嗅覺不足。
過去兩年,美國對中國的經濟政策可稱為「開打期」,雖然經過美國政府換屆,戰術或有變動,但戰略方向並未改變,而今已進入「貼身纏鬥期」——我刺你一刀,你打我一拳。會不會最終踏入「決鬥期」,要看歐盟和所謂的「四國聯盟」(QUAD)美、日、印、澳,接下來的互動密切程度。
早在二○一九年底武漢肺炎病毒危機爆發之前,世界就已面臨迫人而來的貨幣浮濫危機,而疫情壓力下的瘋狂貨幣超發,不但深化了貨幣危機,同時雪上加霜造成了實體經濟產能空洞及失業,等於雙面夾擊。台灣由於阻擋病毒得力,當前看似災難中的福地,但壓力波遲早會抵達台灣。
大局下,二一至二二年間,大經濟是走向通脹還是通縮,甚至滯脹,各國政界、學界、投資界,完全進入各說各話的境界,世界經濟掉入一個無地圖的未知地帶。
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乃其一切其他國力的基礎,不僅軍事國力、科技國力,連好萊塢的影視國力,都以美元信用為支撐。我有一個大膽的預感(雖然還未到達下判斷的地步),接下來美國會把來自中國的政治威脅,和貨幣信用危機,打成一包處理。理由很簡單:番茄要爛了,雞蛋也快壞了,唯一的辦法就是發明一道新菜——番茄炒雞蛋。
中國經濟是好是壞,同樣各說各話;若要細談,恐怕得要一萬字。這裡提供一個快刀切豆腐的思考方式:您比較相信習近平的話,還是比較相信李克強的話?若是前者,則中國經濟形勢大好;若是後者,則中國經濟大勢不妙。
美中經濟貼身纏鬥期將多長?我想至少一年,看三年也不嫌多。台灣政府及企業得避險與備險。政府端,最大的挑戰恐怕在匯率;企業端,最大的風險恐怕落在政治嗅覺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