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重申寬鬆貨幣政策不變,但市場對聯準會停止購債時間的討論仍相當熱絡。雖然聯準會強調在退場前會積極溝通,但它的下一步,該怎麼摸透?
美國聯準會今年第一場利率決策會議,就讓美股市場大跌一跤。1月27日,隨著聯準會利率決策會後聲明傳出,美股那斯達克指數下跌2.61%,標普500指數和道瓊工業指數也分別重挫2.57%及2.05%,雙雙將今年以來漲幅全數吐回。另一邊,有恐慌指數之稱的VIX指數則急速飆升至37.21,為去年11月以來新高。到底,投資人在怕什麼?
其實,聯準會並沒有說出不該說的話,在會後聲明中,聯準會表示「美國及全球經濟在大幅衰退後,近月經濟活動、就業復甦溫和,但仍低於年初水準,並且疲弱集中在受到疫情衝擊最嚴重的部分。公共衛生危機持續影響經濟活動、就業和通膨,並對經濟前景構成相當大的風險。」
市場關注縮表時程
預測最快年底、最慢後年
聯準會主席鮑爾警示,「我們還沒戰勝疫情,新冠疫情的發展對美國經濟至關緊要,疫情仍會對美國經濟構成相當大的風險,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接種疫苗,而透過新冠疫苗接種達成群體免疫,將會是場苦戰。」
只是,這些完全符合實際情況的發言,卻立刻被敏感的金融市場解讀為「沒有好消息,只有壞消息」。萬神殿宏觀經濟公司(Pantheon Macro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薛佛森(Ian Shepherdson)指出,「聯準會認為經濟成長放緩,但又還不足以觸發新的刺激行動。」
近來,幾個變化正在引發市場對聯準會資金寬鬆政策「提早踩煞車」的憂慮,例如近日遊戲驛站(GameStop)所引起的風波,部分人士批評,舊式聯準會的超寬鬆貨幣政策助長了股市泡沫;同時,隨著新冠病毒疫苗開始施打,關於聯準會究竟何時會退場的討論也開始增多。在此之下,當聯準會的會後聲明沒暗示「不會踩煞車」,市場自然也就解讀為「沒有好消息」。
市場極度敏感下,聯準會的下一步動作,成為投資者的必修課,這方面,美國主要媒體首先反倒是從「聯準會分行」的說法開始推敲。
其中,達拉斯聯準銀行總裁卡普蘭的退場時程預期最為快速,他認為,經濟彈升幅度足以讓聯準會在今年下半年激起是否縮減購債的討論。費城聯準銀行總裁哈克,月初在一場演講中表示,「(寬鬆政策)退場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發生,但這一切都要取決於經濟的進展,而經濟將取決於病毒的進展。」
亞特蘭大聯準銀行總裁波斯提克則把退場時程的預測向後延伸,他在1月中旬表示,「聯準會可能在明年下半年或2023年開始討論是否提高利率。」
換言之,若以近期各聯準會分行的預測來看,「最快今年底,最慢後年」,才是聯準會可能踩煞車的時間點。
購債規模、實質利率是線索
再從聲明稿推敲政策方向
「麻煩的是,我認為聯準會其實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長期關注聯準會與全球央行貨幣政策的知名財經專家王伯達表示,「與其揣測聯準會的會後聲明稿或鮑爾記者會發言,倒不如持續關注一些關鍵的數據,從中了解聯準會真正的用意。」
王伯達指出,首先,就是聯準會每月的購債規模。目前聯準會仍維持每月約800億美元美國公債,及400億美元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的購債計畫。這部分,在聯準會的網站中即有公開揭露,投資人可定期觀察。
王伯達推測,由於疫情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仍高,「短期內聯準會應不至於縮減購債,今年內,停止購債的可能性也很低。」然而他也提醒,隨著經濟復甦持續,「一旦聯準會有轉向的跡象,就可能改變市場走勢。」
也因此,雖然聯準會的說法總是讓人不易參透,但投資人仍可例行追蹤每次聯準會的會後聲明及記者會說法,「聯準會貨幣政策通常是漸進式的,且會持續一段時間。」因此,經過連續性的追蹤,較能敏銳發覺政策轉向的微妙變化。
另一個決定市場走向的關鍵,則是實質利率。王伯達指出,「雖然聯準會基準利率今年不太可能調升,但實質利率卻有可能轉正,推升公債殖利率。這也會吸引大批資金流出風險性資產,轉向債市。」若拉開美國3個月期公債殖利率及實質殖利率的走勢圖,就能發現兩者多呈現亦步亦趨的關係。
整體而言,隨著疫苗全面施打,對疫情應有極大緩解作用,但實際上疫苗的不確定性仍高,聯準會也警示了疫情所帶來的威脅尚未解除,這些都決定了未來經濟復甦的腳步。一旦經濟狀況好轉,市場的樂觀情緒在面臨聯準會「縮手傳言」,也可能受到極大打擊,即使聯準會做好充足溝通及準備,市場波動仍難以避免。因此,投資人關注疫情發展以外,也必須時刻觀察聯準會動向,即時調整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