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2020年1月23日中國武漢封城開始算起,新冠肺炎肆虐地球將近一年:一年來,我們看到美國股市能在10天之內四度熔斷、原油期貨價格可以殺到負值、實體經濟與股票市場完全脫鉤⋯⋯。如今,貨櫃航運價格「史無前例」的飆漲,為疫情年代的失序怪象再添一樁。
倍數飆漲的航運價格,背後代表的是一場大缺櫃風暴,而風暴的連鎖效應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是本期封面故事的報導重點。
對許多較具規模的出口業者來說,相較於一個貨櫃所能承載的商品價值,運價即使飆到數千美元,成本占比或許並不算高,因此多數業者目前仍選擇硬生生的吞下高運價;但當每個業者都如是所想,也就意味著搶櫃之爭宛如殺戮戰場,能不能搶到櫃?貨品能不能順利出航?能用什麼價格出航?竟都成了一連串的日常問號。
出貨的不確定性,讓業者開始擔心會錯失傳統旺季,甚至因此掉單、掉客戶;價格的不確定性,則讓仰賴自海外進口零組件進行組裝的業者,面臨「聚沙成塔」的成本堆砌,即有業者表示,因為不確定零組件的價格波動,「讓我們現在也不知道該怎麼跟下游客戶報價。」
看得更宏觀一些,這場風暴也加重了產業界對「斷鏈危機」的體認,這4個字本是由疫情衝擊單一生產基地的危機感所引發,如今卻在缺櫃風暴中寫實上演,因此也有部分業者坦言,已經接到客戶發出的海外建倉、擴廠要求,這對中小企業來說,自然又是一個長遠挑戰。
缺櫃噩夢終會過去,但近來被認為攸關企業永續的「韌性」二字,已在這場風暴中,再度證明了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