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3月谷底反彈以來,美股一路狂飆、屢創新高,台股也不惶多讓,不僅打破高懸30年的12682高點紀錄,甚至進入「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境界,陸續突破「萬四」、「萬五」大關;在此情況下,投資人理當賺得盆滿缽滿?但實際情況卻可能是,多數人根本「無感」。
股市狂飆、市場正熱,民眾怎可能「無感」?這個疑問的答案,得先從美國金融市場談起。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表示,拜登勝選後,金融市場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過去半年來都低於1%的美國公債殖利率,立刻跳升,代表外界預期,拜登政府會祭出大規模財政政策。
「為什麼要做財政政策?這意味著,貨幣政策應該出了一些問題」林啟超說。
自去年初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為了搶救災情慘重的經濟情勢,2020年3月,美國聯準會(Fed)合計降息6碼,甚至啟動「無上限」量化寬鬆(QE),大舉購債,各國央行也紛紛跟進,猶如大開資金水龍頭,使股市應聲反彈。
貨幣供給大增 「冷經濟、熱金融」現象當道
「2019年12月,美國貨幣供給年增率,大概是6%到7%,可是到了去年11、12月,年增率已來到20%以上,這代表錢投放得非常多。」在資金行情帶動下,股市不斷創高,但林啟超指出,「現在很多人講美股很好,或者台股成交量突破5000億,你會發現多數人是無感的。」
林啟超解釋,「對80%、90%的人來講,他們領的是薪資,薪資跟什麼最有關係?跟經濟成長有關係」;然而,過去10年來,無論美國、台灣,經濟和金融面,都出現了嚴重脫鉤,以美國為例,美股平均報酬率,大約是12%至13%,但經濟成長率僅約2%,「這種現象,我用6個字來形容,就是冷經濟、熱金融。」
經濟和金融脫鉤的現況,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為何拜登政府有意執行大規模財政政策,「因為貨幣政策,對大部分老百姓來說,是沒有用的,它反而助長金融市場更大的漲幅,不管是股市或房市……現在全美前10%的有錢人,持有88%的股票」林啟超說。
經濟成長的果實 未能讓多數民眾雨露均霑
經濟成長方面,台灣表現並不差,在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的情況下,根據主計總處預估,2020全年,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仍可達到2.54%。
相較於國際貨幣基金(IMF)對中國、美國2020年的經濟成長預測(1.9%、-4.3%),台灣的表現確實令人驚艷,更有外媒以「1991年以來,台灣經濟成長可望首度超越中國」為題,加以報導。
即使股市正夯、經濟表現相對優異,但金融和經濟成長的果實,似乎未能讓多數民眾雨露均霑,主要原因,顯然和產業結構有關。林啟超說,台灣經濟看起來還不錯,失業率不算太高,可是吸收就業人口最多的產業,是像手搖飲這類服務業,「當你在這產業做了3年、5年、10年,你累積了什麼?」
▲2020年台灣、中國經濟成長表現。(資料來源:主計總處、中國國家統計局/林信男整理、製表)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也呼應林啟超的看法,他以「一個國家、兩個社會」,形容當前經濟和金融嚴重脫鉤的現象。
「為什麼台灣年輕人會低薪?我們服務業在GDP當中的占比達7成,60%就業人口,都在服務業,但其中屬高薪的,只有10%,且都集中在金融、科技和資通訊服務業。」王健全解釋道。
直言這波股市熱潮完全是資金行情,崩盤可能性「一定有」的台綜院創辦人劉泰英亦強調,台灣的產業結構重心,都集中在高科技領域,尤其是電子產業,這方面的投資成長,對台灣確實有正面幫助,但其經濟成果,「老百姓沒什麼感覺啦!」
他以台積電為例說道,「我們最夯的台積電,資產好幾兆,但80%股東是外國人,所以經濟成長的結果,國民並沒有享受到,可支配所得增加有限,因此消費成長,也比較有限。」
過去薪資增幅高於經濟成長 如今所得分配日益不均
劉泰英稱,近20年來,台灣經濟每年都有成長,但薪資卻沒跟著增加,「我常常比較李(登輝)前總統執政的12年,那個時候平均經濟成長7%,但工資成長都兩位數以上,所以那12年,台灣的勞動所得比重越來越高,換言之,所得分配越來越平均。」
劉泰英直言,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遲緩,所得分配日益不均,「這可能會是未來經濟無法高度成長的原因」。
對於今年的經濟情勢,外界多半抱持樂觀看法,劉泰英預期,疫苗問世後,疫情可望於6至8月間,逐漸緩和,「很多國家的經濟,會比去年好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拜登政府祭出大規模財政政策,也不會是解決經濟問題的萬靈丹。林啟超分析,財政政策恐導致政府債務續增,在2007、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當時全球債務除以GDP的比率,大約是220%,現在已超過300%,「債務越來越高,但出來混,總是要還。」
至於如何改善台灣年輕人的低薪問題?王健全呼籲,應加速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把新台幣10兆元的超額儲蓄、30兆的保險資金,導入長期照護、都市更新、雙語教育、國際醫療、資產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讓投資進來、商業模式擴大,才能創造高階(高薪)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