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了一六四五日的脫歐大戲,終於在二○二○年平安夜落幕。脫歐對英國經濟的傷害已成定局,儘管達成協議,彌補經濟的效果微乎其微。
我們已經達成歷史上最大的貿易協議,每年價值高達六六○○億英鎊(約二十五兆元新台幣)⋯⋯。」英國首相強生在二○二○年平安夜當日下午,興奮地向世界宣布與歐盟達成共識。
英國在二○年一月底進入脫歐過渡期,期限到該年年底,若無法達成協議,英國也會在二一年一月一日離開歐盟。自一六年英國脫歐公投通過後,這場大戲演了四年半,全世界觀眾已疲乏,許多人早做好無協議脫歐的心理準備。
在達成協議前,本刊專訪美國重量級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波森(Adam Posen),其原本也認為英國無協議脫歐的機率極高,「但就算英國與歐盟突然達成協議,跟無協議的差別也不大⋯⋯,脫歐已經深深傷害英國的經濟了。」
資本恐不再自由流動
倫敦金融地位或持續鬆動
從彭博在脫歐達成協議隔天發布的報告,就能印證波森的看法並未失準。報告指出,未來十年內,有協議脫歐僅比無協議為英國多創造二%的GDP(國內生產毛額),但若選擇留歐,英國GDP可再比有協議脫歐多五%。雙方能達成協議,確實出乎外界所料,只是強生口中的「歷史性勝利」,宣示主權的效果遠遠大於對實質經濟的貢獻。
在達成協議的當下,僅由英國官方公布協議摘要,並針對貿易、漁權與司法等領域做原則性的說明,兩天後歐盟才公開完整協議的草稿,文件長達一千多頁。
攤開協議摘要,強生強調英國與歐盟的貿易條件大致維持現狀,雙邊貨品來往持續享有零關稅、零限額的權利。只是既然退出歐盟,英國不再適用歐洲單一市場的原則,商品、服務、人員與資本不再能自由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