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該強硬絕不客氣!拜登五大親信不再「軟處理」中國 一文掌握「國王人馬」策略

該強硬絕不客氣!拜登五大親信不再「軟處理」中國 一文掌握「國王人馬」策略

今周刊編輯團隊

國際總經

達志

2020-11-30 15:14

我們試著同時做兩件看似不連貫、實際上卻完全一致,且某些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事。一方面,我們期待深化並拓寬與中國的合作領域⋯⋯,但與此同時,直接處理彼此間的差異,也非常重要。」2016年3月,在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舉行的一場研討會上,時任美國副國務卿的布林肯(Tony Blinken),這麼說明美中關係的發展前景。

 

布林肯:將集結盟友促使中國讓步

 

這位昔日的美國國務院二當家,過去幾年因其所屬的民主黨未能執政,他轉往民間經營政治策略諮詢公司;但在2019年拜登投入總統選戰後,他重出江湖,擔任競選團隊外交政策首席顧問。未來4年,以他為首的幾位「歐巴馬幫」高階官員,預料將構成拜登政府的政策中樞神經。

 

擁有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博士學位的布林肯,九零年代進入國務院歐洲事務部門,在歐巴馬執政時期成為核心國安團隊一員,2011年美國特種部隊執行狙殺蓋達組織首腦賓拉登任務時,布林肯就是獲准進入白宮戰情室全程監看的幕僚之一。

 

布林肯雖然受歐巴馬提拔,但與拜登淵源更深。小布希時代,布林肯的身分是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幕僚長,服務的委員會主席就是拜登。隨後民主黨上台,他也跟在拜登身邊,當了4年副總統副國安顧問。當歐巴馬決定將他納為己用時,拜登還曾開玩笑說:「布林肯是超級巨星,總統認識我4年後發現了這件事,所以從我身邊偷走了他。」

 

生涯前期,布林肯除了歐洲,較常與敘利亞、阿富汗等國家交手。但2015年回鍋國務院以前,他曾特地詢問歐巴馬:「到了國務院,你最想要我關注什麼?」歐巴馬的回答只有一個字:「Asia(亞洲)!」

 

布林肯個人「轉換跑道」,來自美國外交政策的重心轉移。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分析,歐巴馬執政頭兩年,仍在為前任開啟的反恐戰爭收尾,但與此同時,以中國為首的亞洲經濟實力快速成長,歐巴馬政府為維持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一一年提出「重返亞太」(Pivot to Asia)的外交戰略。

 

關注亞洲,不可能忽略中國與台灣,因此布林肯兩年副國務卿任內曾數度出訪北京,一五年也在華府先後接見當時的台灣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朱立倫。

 

 

他在布魯金斯研究院的談話,幾乎總結了歐巴馬時代的基本方針:希望在氣候變遷、反恐戰爭、核武管制等領域上借助中國影響力,但仍持續「關切」中國政府侵犯人權,以及威脅美國利益的南海擴張政策。關於台灣問題,布林肯則強調台海和平是美國根本利益,美方將信守以「美中三公報」和《台灣關係法》為基礎的一個中國政策。

 

從這些言論不難發現,國務院時期的布林肯抱持民主黨主流思惟,相信與中國進行「建設性交往」(constructive engagement)符合美國利益。

 

但曾被《華盛頓郵報》形容為「不受意識形態限制,會隨事實與不同情況決定方針」的布林肯,加入拜登競選團隊後,對中國的態度逐漸轉變。整體而言,他雖仍認為與中國全面脫鉤不切實際,也未放棄在氣候變遷等議題上進行合作,但已將中國視為美國戰略競爭對手。

 

今年7月9日,在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舉辦的研討會上,布林肯直言,「各黨派間對中國製造的一系列新挑戰愈來愈有共識,目前缺乏互惠的經濟與商業關係,難以永續。」更早在5月的訪談中,布林肯已強調未來拜登政府將集結盟友共同促使中國讓步,「如果我們和歐洲及亞洲的民主國家一起行動,代表的是全球50%或60%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北京非常難以忽視。」

 

「這幾年還主張用建設性交往改變中國的人已經愈來愈少,就連過去的歐巴馬團隊也不再相信這一套。」賓州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戴傑(Jacque deLisle)對《今周刊》分析。

 

蘇利文:中共比蘇聯更難纏

 

同樣意識到中國是強大威脅而非合作對象的,還有與布林肯共同主導拜登團隊外交政策的蘇利文(Jake Sullivan)。

 

蘇利文原本是民主黨上屆總統候選人希拉蕊倚重的策士,除了2008、2016年兩度參與總統選戰,也曾隨希拉蕊進入國務院,擔任次卿等級的政策規畫辦公室主任,2013年接替布林肯,成為拜登專屬國安顧問,希拉蕊曾盛讚他是「頭腦冷靜、思路清晰的國安分析師」。

 

蘇利文曾在2011年轉寄一篇題為〈為挽救經濟,放棄台灣〉的專欄文章給希拉蕊,信中寫到「此文供妳享受閱讀樂趣」(for your reading pleasure);儘管事後國務院並未推動任何與放棄台灣有關的政策,但郵件在2016年遭維基解密網站洩露後,仍引起一番議論。

 

撇除這封不像在討論嚴肅話題的信件,蘇利文擔任政府官員時,不常公開對台海問題發言,僅於2016年競選期間宣示,希拉蕊若當選總統,將延續歐巴馬時代的對台政策。

 

但今年5月,蘇利文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發表長文,分析中國企圖統治全球的可能路徑,文中不只將中國視為軍事強權,且強調中國具有形塑國際規範與體制的企圖心,比冷戰時期的蘇聯更為難纏,美國雖仍有能力保持既有地位,但這次的大國競爭將遠比過去更為複雜。

 

 

瑞特納:華府應思考維持台海和平

 

現任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執行副總裁的瑞特納(Ely Ratner),在布林肯與蘇利文之後,曾擔任拜登副總統副國安顧問。資歷較淺的他,雖只是拜登競選陣營非正式顧問,但經常對外發言,且立場與兩位「師兄」相當接近。例如8月間他與美國財政部前部長鮑爾森(Hank Paulson)對談時同樣提到美中處於競爭狀態,但競爭型態視不同議題有所差異,並非冷戰關係。

 

在那場對談中,瑞特納也特別提到,台灣將是美中關係的「重中之重」(the tip of top of priorities),華府應該重新思考如何維持台海和平、維護台灣民主。

 

如果將一脈相承的布林肯、蘇利文、瑞特納視為「國王人馬」,那麼同樣曾居歐巴馬政府要職,但未直接隸屬拜登的國務院前東亞助卿康貝爾(Kurt Campbell)和國防部前次長佛洛諾伊(Michèle Flournoy),就是兩支重量級「外部盟軍」。

 

康貝爾:「交往政策」不合時宜

 

康貝爾在東亞助卿任內,就是歐巴馬與希拉蕊「重返亞太」政策的重要規畫與執行者,對日本也有深入研究;卸任後他出書主張「美國應讓亞洲免於中國的霸權宰制」。但近兩年來,他關注的問題由原本的「如何限制中國勢力在亞太地區過度擴張」,轉為認定民主黨長期信仰的「交往政策」已不合時宜。

 

「交往政策的基本錯誤,是假設它可以對中國的政治體系、經濟、社會與外交政策帶來根本性的變化。」2019年10月,康貝爾在一篇和蘇利文共同發表的論文中這麼反思,但文中仍強調,擅長將經濟力轉化為戰略影響力的中國,雖然是比蘇聯更強大的競爭者,同時仍是美國不可缺少的夥伴。

 

「康貝爾雖然還是相信美國與中國既要競爭也要合作,但明顯展現出比過去更強硬的態度。」一位熟識康貝爾的台灣外交界人士這麼分析。

 

佛洛諾伊:應對共軍展示威嚇力

 

相較於幾位國安外交系統出身的幕僚,與布林肯合夥創辦諮詢公司、可能成為美國史上首位女性國防部長的佛洛諾伊,雖然也同意美中不應全面脫鉤,軍事上卻是旗幟鮮明的強硬派。她曾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表示,自己一生都在研究戰爭理論,「我們正意識到,未來戰爭可能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出現。」

 

「美國沒有如承諾的『重返』亞太,當地駐軍數量和10年前相等⋯⋯,對中國倡議『一帶一路』、在南海建築軍事化島礁宣示主權,美國也沒有回應。」佛洛諾伊在今年6月發表的《如何避免亞洲發生戰爭》論文中如此批判,並強調美國應對解放軍展示更強威嚇力,以免中國過度自信而錯估形勢,「例如誤認為美國已經衰弱,若對台灣發動攻擊,美方將被迫接受結果,結果將導致災難性的美中軍事衝突。」

 

約莫同時,佛洛諾伊參加眾議院美中經濟與安全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也明確呼籲國會應繼續遵循《台灣關係法》,強化台灣防禦中國脅迫和侵略的能力,明確展現對台灣的支持。

 

「美國政府對中國的立場與政策總是逐步演化(evolution),不會在一夕之間推翻過去。所以民主黨人不會完全放棄和中國溝通,但也不會繼續堅持『建設性交往』。」戴傑認為,當美中情勢已發生劇變,客觀條件已不允許拜登與過去的歐巴馬團隊,走回曾經的「友中」路線。

 

想深入了解「拜登時代」?詳見1247期《今周刊》

延伸閱讀

股市創高後將拉回?為何分析師喊再漲10%?美股後續走勢先看「這數據」
股市創高後將拉回?為何分析師喊再漲10%?美股後續走勢先看「這數據」

2020-11-30

法語流利、愛彈吉他、踢足球 被拜登提名出任國務卿的他 談到台灣時這樣說…
法語流利、愛彈吉他、踢足球 被拜登提名出任國務卿的他 談到台灣時這樣說…

2020-11-27

為何拜登選她當財政部長,股市大漲慶祝?關於葉倫,你該知道的4件事
為何拜登選她當財政部長,股市大漲慶祝?關於葉倫,你該知道的4件事

2020-11-24

迎接iPhone16  供應鏈動起來  終於輪到蘋概股  PCB下半年落後補漲
迎接iPhone16 供應鏈動起來 終於輪到蘋概股 PCB下半年落後補漲

2024-07-03

泰勒絲狂潮投資啟示 ——兼論優質台灣PCB廠金像電子
泰勒絲狂潮投資啟示 ——兼論優質台灣PCB廠金像電子

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