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8年談判,東協10國與中國、日本、韓國、澳洲及紐西蘭等國,於昨(15)日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共同構成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而RCEP的重要性為何?台灣未能參與其中,政府將採取什麼因應策略?本文將透過以下Q&A,讓讀者們一次了解。
一、RCEP範圍多大?
綜合BBC、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等外媒報導,RCEP是由東協10國(印尼、越南、寮國、汶萊、泰國、緬甸、菲律賓、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發起,當初邀請了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和印度等6個夥伴國參與,但印度於中途退出,故最終簽署的國家,共計15國。
印度之所以退出,主要是擔心,低價的中國製商品、澳洲和紐西蘭的農產品(例如乳製品),會對印度本土產業造成衝擊;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印度退出,RCEP的15個成員國,仍願意對印度敞開大門,歡迎其隨時「回心轉意」。
據估計,上述15個國家,總人口逾20億、經濟規模達26兆美元,在全球GDP中,占比近3分之1;其貿易額,亦占全球3分之1左右。
二、RCEP目的為何?
RCEP的目標,是在生效後20年內,逐步取消成員國之間高達90%的進口關稅,並建立各方在電子商務、貿易和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共通準則,預期可降低成員國進出口企業的經營成本和風險。
不過,據BBC分析,RCEP成員國之間的經濟規模差距頗大,作為全球第2、3大經濟體的中國、日本,皆參與其中,亦有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因此,外界普遍預期,RCEP的貿易自由化水準,可能會低於「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三、RCEP將強化中國的影響力?
RCEP是首個由中國主導的大規模自貿協定(雖然中國數度強調只是「應邀」參加,但外界多認為,其具有實質主導力),透過RCEP,中國可和貿易夥伴國,共同建立自由貿易網絡,藉此對抗美國總統川普大力倡導的貿易保護主義。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報導認為,RCEP有助擴大中國在此貿易協定涵蓋範圍的經濟影響力,猶如為北京當局參與更高規格的貿易協定鋪路。
中國商務部資料顯示,RCEP簽署後,中國對外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將達19個,自貿夥伴達26個;此外,透過RCEP,中國和日本建立了自貿關係,這是中國首次與世界前10大經濟體成員,簽署自貿協定,可謂一大突破,將使中國及其自貿夥伴的貿易覆蓋率,增加至35%左右。
四、台灣未參與RCEP,會有邊緣化危機?
總統蔡英文於2016年的就職演說中強調,台灣要積極參與RCEP和「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CPTPP的前身)相關談判,但如今,台灣未能參與RCEP,外界憂心,在外貿上,恐面臨關稅優惠不如他國的窘境。
對此,國發會回應,「台灣不會被排擠」,主因在於,台灣早已透過投資布局及產業調整超前部署,「如今RCEP雖成型,對台灣可能帶來部分額外衝擊,我們也有信心化解。」
國發會進一步說明,台灣對RCEP的出口產品中,約有6成是積體電路、半導體等資通訊產品,受WTO資訊科技協定(ITA)及ITA擴大(ITA 2)保護,加計RCEP國家自願降低關稅項目,台灣產品輸出RCEP成員國,享零關稅的比例已超過7成。
經濟部方面則強調,對台灣來說,RCEP簽署最大的影響,是來自「中國與日本」、「日本與韓國」2個新建立的自由貿易關係,因為這將增加台灣產品在中、日、韓3國的競爭壓力。
另,初步檢視RCEP降稅清單可得知,台灣受關稅影響的機械、塑化、鋼鐵、紡織類等產品,其中多數產品,中國對日、韓均排除降稅,或採10年以上逐步調降方式,預估短期內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