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美國總統大選因為關係到台海的局勢,導致台灣人特別關心。而因為美國特殊的選舉人團制度,再加上通訊投票的紛擾,使得選舉結果懸而未決,後續恐怕還有選舉訴訟要打,紛擾不會短時間結束。
而因為雙方候選人及選民的極端對立,也讓某些人對民主產生懷疑。但其實歷史及制度要從比較長遠的角度觀察,單看一次選舉或短短數年的紛爭,不見得可以評斷制度的好懷,更不應該因此懷疑民主價值。
美國大選的記錄從維基網站上輕易可以查到,各次大選2黨得票的版圖及票數也都有詳細記錄。如果往前看一甲子60年,從1960年約翰甘迺迪時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看起,當年民主黨甘迺迪總得票數是3,422萬票,共和黨尼克森得到3,410萬票,總得票數非常接近只差12萬票。選舉人票則是303比219。而從各州版圖上看,以美國劃領土中間劃一道線,中間線以東各州大部份是民主黨勝選,中間線以西的州則幾乎都是共和黨勝選。
(圖片截圖:維基百科)
到了4年後1964年民主黨詹森對上共和黨高華德,詹森得到486張選舉人票,高華德只得到52張。4年後的1968年詹森因為身體因素未競選連任,尼克森捲土重來,以總得票數3,178萬票險勝民主黨韓福瑞51萬票,那一年有獨立參選人華萊士也得到將近1千萬選民票及46張選舉人票。尼克森在1972年競選連任時,也就是事後爆發水門事件導致尼克森下台的的那一次選舉,尼克森得到520張選舉人票,民主黨的麥高文只得到17張,懸殊無比。
(圖片截圖:維基百科)
共和黨的雷根最神奇,2次選舉都是席捲之勢。他在1980年擊敗競選連任的卡特時得到489張選舉人票,卡特只得到49張票。在1984年雷根競選連任時得到破記錄的525張選舉人票,民主黨的孟代爾只有得到其家鄉明尼蘇達州的10票和華盛頓特區的3張票共到13張選舉人票。
因為當時2黨輪流執政時都是囊括了大部份選票,差距很大,選舉也很少爭議。從克林頓開始,兩黨的得票數都比較接近,而且各州政黨傾向的版圖也有極大改變,和現在的狀況比較類似。而因為幾乎所有的州之前都曾經在兩黨之間擺盪,現在大家所謂的搖擺州其實是從上一任的歐巴馬當選時的版圖來區分的,歷史其實不長。
(圖片截圖:維基百科)
(圖片截圖:維基百科)
民意如潮水,要從長遠的歷史角度來看,只看一次選舉或只看數年,容易產生誤解。就以擁有最多選舉人票的加州而言,一直到老布希的時代都是共和黨的囊中物,直到克林頓開始才轉向民主黨,時至今日,現在加州已經成民主黨牢不可破的地盤,民主黨得票數動輒是共和黨的2倍之多。
其實不只美國,台灣的政黨傾向變化也很有趣,過去和國民黨長期交好的友台重量級美國國會議員如高華德、穆考斯基等都是共和黨,而從黨外時代開始就不避諱地支持民進黨的愛德華甘迺迪及索拉茲則都是民主黨。和這一次美國大選中台灣民眾對台灣兩個政黨的偏好傾向認知有所差異。
因為這一次美國大選的紛擾,很多人誤以為選舉的缺失就是民主的缺失,但這其實是誤會。民主代表的是一個生活方式,民主是由平等、自由、法治等等概念所組成的。選舉只是領導人產生的方式,因為講究平等,民主社會必然用選舉方式,一票一票產生領導者並有民選議員監督,人民可以自由生活並表達意見,法律的制定也會受人民的意見影響及牽制,領導人也無違法恣意違法侵擾人民。有民主就必定會有選舉,但有選舉不一定就是民主的社會。
當然,集權國家的效率是民主國家無法比擬的,但這是因為民主國家會相互制約而使效率減緩,所以即使有錯,也不會錯的太多。集權國家雖然有效率,但一旦出錯,在無制約又效率高的的情況下會使小錯迅速成為大錯。
選舉只是民主社會必然會有的領導人產生方式,如果不是民主社會,就只能等待五百年而有聖人出,但民主社會中至少都能選出差強人意的領導者。也因為必須迎合不同意見的多數人喜好,民主社會的領導人大多不會是大開大合的曠世雄才(否則就會成為希特勒),但至少我們可以罵他,讓他做壞事時有顧忌。而且還有機會換掉他,就好像大樓請到不好的保全,住戶都很痛苦,但如果合約到了就可以請他走,大家至少心裡還有希望。
最重要的是,民主的生活方式會讓最多的人生活得比較自由,這是之所以要堅持民主而且對民主有信心的理由。美國這一次大選的紛擾和其特有的選舉人制度及通訊投票有關。但這只是選舉制的問題,美國是聯邦國家,之所以有這樣的制度有其歷史因素,如果這個制度真的運作而長期出問題,美國人自然會去修改,但無論如果,這和要不要改變民主是兩回事。應該這麼想,如果這一次的紛擾出現在極權國家,連修改制度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大家還是要對民主有信心。
作者簡介_王惠光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法學碩士
現為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