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天、24省區市、2385.7萬,這三個數字已說出中國淹大水的真實慘況——
長江中下游已連續13天全線超出洪水警戒,包含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等24省區市受災,累計受災人次已達2385.7萬。
中國國家統計局上週才捎來喜訊,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3.2%,似已逐步扭轉首季GDP負成長(年減6.8%)的頹勢;但,前有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後有洪澇災害的嚴峻情勢,中國經濟真能如願強勢復甦?
中國真成了全球第一個復甦的經濟體?
攤開中國國家統計局第一、二季GDP數據可得知,以農林漁牧為主的第一產業、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第二季分別年增 3.3%(前值 -3.2%)、4.7%(前值 -9.6%)、1.9%(前值 -5.2%),顯示第二季經濟狀況明顯優於首季,似乎意味著疫情控制得宜,復工進展順利。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指出,從月度看,指標逐步回升,規模以上工業(編按:年主營業務收入人民幣2000萬元及以上的全部工業企業)產值連續三個月保持正成長,服務業生產指數連續兩個月正成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四個月降幅收斂,出口額連續三個月正成長。
進一步觀察可看出,支撐中國經濟的主力,多集中於政府力推的「新基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貨幣寬鬆政策帶來的資金潮,以及全球各國急需防疫物資的出口需求等三方面。
年輕族群失業率直逼2成 經濟復甦仍待考驗
但,事實上,BBC報導指出,經濟學人智庫(EIU)全球貿易首席分析師馬志昂(Nick Marro)認為,中國目前的復甦,仍是由工業產出所驅動,而非消費,「相關證據顯示,生產和需求之間似乎存在差距。」
由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可得知,今年上半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64萬人,較去年同期大減173萬人,其中,6月中國20至24歲大專學歷以上者,失業率高達19.3%,顯示就業市場仍處低迷狀態。
就業人口大減,導致消費意願下降,影響了內需對經濟成長的拉抬效果。
此外,中國大力扶持的科技龍頭華為,已遭英美兩國拒於5G門外,使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關係更加緊繃;另一方面,第二波疫情浮現,讓全球經濟面臨更高的不確性,中國也難獨善其身。
淹不完的大水⋯準備迎來「七下八上」 中小企業恐受傷最深
經濟尚未完全脫離險境,中國又陷入水患困境,近期微博熱搜「#长江中下游干流全线超警已持续13天」、「#7月以来洪涝灾害造成2300多万人受灾」,已吐露出半個中國泡在洪水中的慘況。
長江中游城市群,共有150多個省級及以上工業開發區,主要佈局食品紡織、裝備製造、冶金、化學和建材工業,而這些業者,恐怕都逃不過大水肆虐。
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於上週指示,將加強災區企業信貸支持,顯示洪災已嚴重影響企業經營。
為因應南方強降雨來襲,南京、太湖、武漢、恩施等地,已啟動防汛應急一級響應,接下來要擔憂的,則是「七下八上」。
所謂「七下八上」,是指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期間,主要強降雨區域將北轉至中國北方,同時,沿海地區將面臨颱風與其外圍環流的侵襲,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屆時北方的防汛壓力,可能會比南方還要大。
換言之,長江流域暴雨導致嚴重水患,接下來松花江流域、遼河、海河、淮河、黃河中下遊,能否防堵水患,將是重點。
ING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彭藹嬈(Iris Pang)接受法新社採訪指出,包括洪災、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的貿易緊張關係,都是中國未來的經濟風險。
根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計,中國第3季GDP成長,可能會因水災而減少0.4至0.8個百分點。
疫情未熄、大水接棒來襲,中國的經濟復甦之路,恐得還再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