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些,我心裡的白眼都會翻到天邊。如果你曾親自走一趟這些所謂的「落後國家」,待上3個月,和當地人一起吃、一起工作,你會體驗到和電視上播的、電影裡演出的、你腦海中印象所認知的—100%不一樣的世界。
你有想過離開台灣工作嗎?
以打工度假(working holidays)為濫觴,出海工作近年來蔚為一股風潮,主流的目的地從早期的美國、歐洲等西方世界,逐漸的往對岸、新加坡甚至東南亞遷徙。每當新認識的朋友聽到我在印尼和印度常駐工作,80%的人會問我:「為什麼是印尼、印度?感覺都很落後耶。你在收集有『印』字的國家嗎?」更有不少人會直白道出他們自身的渴望:「為什麼不去優雅的歐洲,或是充滿機會的美國?」
聽到這些,我心裡的白眼都會翻到天邊。如果你曾親自走一趟這些所謂的「落後國家」,待上3個月,和當地人一起吃、一起工作,你會體驗到和電視上播的、電影裡演出的、你腦海中印象所認知的—100%不一樣的世界。
離開台灣900多天,海外工作教給我的5堂課
✓抱團力量大
出海前後最常聽到的都市傳說,就是「台灣同鄉最會欺負自己人」。你可能會詫異,自己人幫自己人都來不及了,怎麼會扯人後腿呢?但在許多出海工作的朋友和我的親身經歷裡,這個現象確實是普遍存在的。
「台灣是個小而美的市場」,好的位置並不多,要站到少數的高位,通常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稱之為「蟹桶現象」。想像一群螃蟹放到桶子裡,彼此為了要爬上去,只能不斷的把對方往下拉,結果到最後,誰也出不去。許多能夠出海的人是這場零和遊戲的佼佼者,卻也把這壞習慣跟著帶了出來,連自己都不一定意識到,「反正自己人的錢最好騙」、「看到自己人出鋒頭最讓人眼紅」就本能地出手了。
反觀印尼人、印度人在國際商界都以「抱團取暖」聞名,肥水不落外人田、好機會只留給自己人。比如面對中、美公司的互聯網經濟殖民,印尼和印度的公司們都能放下幾十年對打的成見,一起籌組協會,把沒有繳保護費的中美大公司搞上法院或從AppStore 下架,戰力十足。
類似這些抱團的事,不僅存在於個別國家,遠看美國矽谷、近觀東南亞的廣告公關業界,許多高層大佬都是印度裔,他們一個拉一個就瞬間成片成群,業界江湖上無人不知「Indian Maa」的名號;但反觀台灣籍的朋友們,在許多市場雖然都取得不錯成績,卻鮮少見到類似的互助圈圈。
✓別用自身經歷的一角論斷全局
我對印度的第一印象不只環境髒亂,人們的反應和品行也會隨時讓你理智斷線。
還記得我第一次到電影院看電影,買票時與售票員千叮萬囑:「我要有英語字幕的那個場次」,對方以印度招牌的搖頭加微笑說「沒問題」。順帶一提,印度人搖頭有3種意思,包括「肯定」、「否定」和「有可能」,夠令人崩潰、「摸不著腦袋」吧。
買完票後,我在隔壁麥當勞買了份勁辣雞腿堡打算坐下來享用,豈料當我去了一趟洗手間回來,卻撞見眼前上演的驚悚場景:有一群人—對,不是一個人,是一群人—正大剌剌的吃著我的漢堡和飲料!
「你們在做什麼?!」我又驚訝又生氣地問道。
「我們訂了這個位置。」其中一個人回答,手中還握著我的可樂,一副「你有事嗎」的態度。
我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聽到麥當勞有提供先進的「內用訂位系統」而且附送「免費餐點」的啊!勉強維持住隨時要繃斷的理智線,我走回電影院準備好好看場電影,想著至少電影院總不會被佔位了吧。沒想到電影開始之後,果然不出我所料:沒字幕!
其實,我大可以憑第一印象隨口下定論說,「印度是一個有教養的現代人無法忍受的地方。」但是偏偏,我職涯中帶過最勤勞、謙虛,並且聰明、活潑的下屬,就是一位印度姑娘。她年紀輕輕,除了苦讀獲取英國MBA學位,在我的團隊共事期間,一連拿下最佳員工獎、最佳團隊獎, 26歲就晉升為資深經理。
你說,是電影院的怪人代表印度、還是這位優秀的女孩代表印度?
在這些海外經驗中我學到對人生極為重要的一課,那就是:「世界是多元價值共存的,不要用你眼見的一角,去論斷全局。」每一個群體、每一個國家、每一個議題,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眼界不足與心胸無法容納色彩的人,將他們簡化為黑白。
這個世界是色彩繽紛的,一個國家可以由不同的種族和政治認同所組成,也不會因為你的善惡二元論就變得勢不兩立。心中懷抱著理想、同時腳踏實地的做事,不給自己和別人預設邊界,才是對我們最健康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