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過去經驗,在美元危機發生後,只有抗通膨商品、財政扎實的新興崛起國家能倖免於難。這些國家,或有機會成為如1970年代德國、日本的資金避風港角色。
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最新數據,全球官方外匯存底組成貨幣仍以美元為首,占比達六一.九九%,與去年第四季相比增加五百億美元與一個百分比,反映面臨經濟前景不確定性之際,各國央行對於美元資產的避險需求。
然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前亞太區主席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在今年六月十八日提出警告,美元未來二到三年有可能相對其他貨幣貶值達三五%,其提到:「疫情發生前,美國的儲蓄率在一.四%的歷史低點,是一九六○年到二○○五年平均水準七%的五分之一;在二○二○年到二○二一年美國財政赤字(Budget Deficit)將超過GDP(國內生產毛額) 十四%情況,且經常帳赤字(Current Account Deficit)持續擴大下,未來美元可能貶值超過三五%。」
在如今強大的美元本位制下,美元危機(Dollar Crisis)的發生令人難以想像。最近二十年全球發生最嚴重的兩次金融危機:二○○八年次貸風暴與二○二○年新冠肺炎(Covid-19),美元都成為資金避風港,今年三月在全球金融市場遭遇危機的當下,美元指數(US Dollar Index)逆勢上漲八.二%;在二○○八年次貸海嘯最盛時,美元更上漲二一%。
然而,美元並非無懈可擊,二戰後至今,共發生三次美元危機。最早在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時期的一九六○年便發生過一次美元危機,當時黃金突破一盎司三十五.二美元防線,並間接導致一九六八年的二次美元危機與一九七一年金本位制的瓦解。第三次則發生在二○○○年初美國科技股泡沫破裂後,引發資金外逃現象,美元匯率在二○○二年到二○一一年間長期貶值達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