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對於金錢的安全感,正是美國人和亞洲人最大的差異吧。
有點浪費但不奢華的美國人
9月是重返學校的季節,家家戶戶的母親都得帶著孩子去大賣場採買學用品。學校提供的「返校清單」很長,家長必須依照老師指示的品牌、物品、數量,一模一樣買好,小至影印紙的白色色號都有規定,連「紙有多麼白」都不可以和其他人不一樣。今年是我幫女兒準備的第一年,才明白原來這件事情如此難辦,去附近商場時驚覺現場所有媽媽手中都跩著一張清單,需要的東西也差不多,架上的白色公文夾早被搶購一空,我再次連其他媽媽的車尾燈都看不到,在學用品的戰場上成為一介刀下亡魂,還是乖乖回家網購等包裹好了。
當日在商場裡,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幾乎每一列結帳隊伍裡的孩子都買了一個新背包!結完帳後,把剛出爐的學用品放入新買的書包內,當場背回家,儀式感相當濃郁。我後來才知道這是美國許多家庭的慣例,無論既有的背包新或舊,完好如初或坑坑巴巴,每一年都會買一個新書包,以嶄新氣息和全新行頭迎接新學年的開始。我想這在台灣長輩眼裡完全是「唉唷,真浪費啊」,因為在台灣只要書包沒壞,一個通常都可以用上好幾年,哪可能好好的沒壞就買新的,只為了要有「新氣象」!畢竟小朋友有了新書包之後,舊的那個肯定不屑一顧,這樣慣例式的年年買,無疑助長孩子喜新厭舊的習氣,台灣文化可不覺得是件好事情。
但是,美國人就是這樣子,基本上沒有「浪費」的觀念,更不在意日常生活中的小小花銷,不會考慮這筆花費是「有必要」或「沒必要」。老美的腦袋裡只在乎「有喜歡」或「沒所謂」,小筆開銷縱使可以節省起來,他們也是雙手一攤,完全不放在心上。
台灣人平常會教導孩子碗裡的飯一定要吃完,因為食物很珍貴;離開房間一定要隨手關燈,愛惜能源;水龍頭非必要不要開那麼大,乾淨的水嘩啦嘩啦一下子就浪費掉了,從種種生活細節中強調節約的重要性。在台灣人眼裡,「不浪費」被視為「有家教」的必要條件,一個孩子倘若浪費資源,便會遭致「家裡到底怎麼教的」等批評,無論再怎麼優秀,品德評價都不及格。
反觀美國人,幾乎沒有所謂「節約」的觀念,即便有,標準也是寬鬆得離譜。我住在美國這些年,出沒各種親子場合,聽過各式各樣的訓話,就是沒聽過美國媽媽教訓孩子:「不要浪費食物。」美國小朋友沒有被要求一定要把碗裡食物吃完的習慣,一般來說,小朋友只要覺得自己吃飽了,就可以離開座位,剩下的食物則會被丟掉。
美式用餐習慣也和中式不同,中式是每個人夾取所需的菜至自己的碗裡,想吃再夾下一口,其實可以減少整體食物的浪費;美式大多在開飯前已經分配好,一人一盤,要是沒有掌握好份量,每餐剩下的食物可能不少,如果全數丟棄實在相當浪費。無奈的是,這就是大多數美國人的觀念,對食物的態度可說十分輕薄,想到眼下世界上許多地方還有很多餓肚子的人,真的覺得好可惜啊。
不過,與其說美國人愛亂花錢,更貼切描述他們對金錢的態度,是因為富足已久而造成的蠻不在乎,眾多的蠻不在乎聚沙成塔匯集成為龐大的日常開銷。根據CNN報導,近半數美國人是月光族,每個月將收入花個精光甚至超支。可是明明走在美國街頭,放眼望去壓根看不到我們亞洲人的「奢華」,美國人的錢到底都花哪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