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這天,馬丁沃夫(Martin Wolf)已經在英國倫敦的家裡,工作了超過2個月。
他任職的《金融時報》,3月間決定將日常業務全面移往線上,讓員工不必冒著感染新冠病毒風險通勤,即使是這位74歲的首席經濟評論家,也不例外。
「我現在的工作內容還是一樣,只是不再去辦公室、不再開會、不再出國。我不太在乎這些,但生活確實因此大為改變」馬丁沃夫稍作停頓,若有所思似地下了結論:「我認為,這些改變可能是永久性的。」
8000公里外的美國加州,前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奧伯斯費爾(Maurice Obstfeld)執教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同樣在3月中暫停實體教學。5月下旬,他透過視訊告訴《今周刊》,即使人類在年底恢復過去的生活習慣,「有些事,仍將在這場疾病過後永遠改變。」
馬丁沃夫與奧伯斯費爾,一位是受無數經濟學者、財經官員推崇的「全球最優秀經濟評論家」;另一位,則是在加入IMF前,曾擔任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白宮經濟顧問的「全球最具影響力總體經濟學家」。兩位大師級人物,即使幾個月足不出戶,每天關注思考的,依舊是國際經濟局勢脈動;他們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所說的「永久性改變」,當然也不會只是「遠距工作」這類技術層次現象。
兩位大師的連串預言,要從多數民眾最關切的經濟復甦型態開始談起。
經濟復甦模式,最不可能就是V型
任職IMF期間負責撰寫《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全球經濟成長幅度的奧伯斯費爾毫不猶豫地說:「我不認為會有V型復甦!」他大致贊同IMF預測:全球經濟至少要到2021年才可能恢復到疫情前水準。
馬丁沃夫的看法更為保守,「事態已逐漸清晰,顯然明年會有些復甦,但並非完全復甦,也不會是V型復甦。可能是W、U、或漏斗形狀。」他說,「樂觀一點看,今年下半年經濟將有復甦,但不是非常強勁,也不必期待回到疫情前。如果我們夠幸運,在2022年,將會恢復到之前的水準。」
在這裡,馬丁沃夫主動拋出問題:「我們應該要問,這場危機是否大到足以動搖既有慣性;疫情之後,這個世界還是過去那個『正常』的世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