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現行之經濟局勢,投資人不能只向上看「長多」,也得向下看「短空」,其中,與民眾切身的日常供應鏈更是重要,政府或許可考慮如何「另謀取道」以求自足。
台灣政府與投資界,千萬不可因為台灣經濟的「長多」,而低估了台灣經濟的「短空」。
這就像一個牧羊人眼看著自己的羊群逐日養成而高興,卻忘了家裡的老婆、小孩接下來幾周的缺糧。
過去兩年美國教訓中國的經濟與科技,產生的國際供應鏈變化,對台灣高端經濟板塊產生的利多,已是不爭的事實;而過去兩個月爆發的武漢肺炎「黑天鵝」,對此番國際供應鏈利台,也肯定產生加速效果。台灣經濟增速指日可待,對這些「長多」我們沒有理由不高興。
但我想提醒的是「短空」,某些企業板塊的短空,還有民生物資的短空。最重要的是,由於總體經濟是許多大小板塊的組合,這些板塊之間即使沒有產品的上下游關係,至少有間接的漣漪關係,以及「生活質量關係」,甚至「心情質量關係」。而這些對接下來幾個月台灣人民的生活質量與心情,都要比所謂的經濟「長多」要切身得多,也是政府各部門極可能摔跤之處。
最近一則新聞凸顯了這點,精油及化妝品出不了貨,因為中國的瓶罐缺貨,類似現象將一一發生。各種與人民日常生活極為切身,但入不了官員法眼的「小東西」,一旦短缺,對平民過日子、中小企業生存的衝擊力,不容小覷。
近來國際熱議所謂「中國腳鐐」話題,也就是世界上幾乎所有產品內部都有來自中國的零件與原料,而中國復工及供貨程度堪慮,疫情也造成國際運輸的停滯。台灣幾乎所有生產性行業的原料,都直接或間接與中國有關,大企業解決方案多,但中小企業的承受力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