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唱國歌沒有立正站好要關3年!剛擺脫《逃犯條例》 香港人再度面臨自由考驗

唱國歌沒有立正站好要關3年!剛擺脫《逃犯條例》 香港人再度面臨自由考驗

許依函

字媒體

蕭芃凱

2019-06-20 14:50

港人的抗爭步伐恐怕難以停下!特定場合不唱國歌、隨意篡改國歌旋律,都有可能被定罪—— 備受爭議的《國歌法》延期至下個立法年度恢復二讀,巧妙避開G20高峰會,以時間換取空間的做法,觸動港人敏感神經。球場上揚起中國國歌聲,迎來的卻是噓聲不斷,國歌法牽動的,實質上是港人對自我身分認同。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在球場開賽前揚起激昂的中國國歌歌詞,但現場的香港球迷不買單,有默契地一致發出「Boo!」噓聲,在一國兩制的體制下,這樣的情景顯得有些矛盾。

 

時光回溯到2017年10月,中國正式宣布實施《國歌法》,要人民歌頌宣揚國家的美好;但場景換到同年11月的香港,舉辦國際足協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時,依程序播放中國國歌,迎來的卻是大批香港球迷背對、高舉港獨旗幟,發出大量噓聲直到音樂結束,使得亞洲足協(AFC)針對此舉,向香港足協進行處分。

 

隨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決議將國歌法納入香港《基本法》,安排立法時間之緊湊,不難理解,香港人用行動排斥中國國歌,卻是中國決心推動香港《國歌法》的起點。

 

國歌法為何爭議?

定義模糊、刑罰比中國還嚴重 還納入中小學教育

 

實際翻開香港《國歌法》條例草案,開宗明義地強調「國歌法的立法目的與原則,即維護國歌的尊嚴,使市民尊重國歌」。

 

但引起港人反感的是,條文詳列一旦「不當使用國歌」及「侮辱國歌」的行為,最高可處以罰款5萬港幣及監禁3年有期徒刑,同時更將國歌納入中小學教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換言之,草案三讀通過後,若是在球場上公開背對、噓聲回應,即違反了「侮辱國歌」原則,將立即遭到定罪;在網路上發布改編國歌曲目、反諷時事,即踩到「不當使用國歌」紅線,恐直接遭到刑罰處置。

 

更為敏感的是,香港的刑事責任年齡為10歲,包含香港國際學校在內的所有香港學生,都必須學習唱國歌,一旦未遵守國歌法,將因此留有前科。

 

為此香港教師團體還擔憂提出,希望減少奏唱國歌的次數,避免學生在校園內隨意哼唱國歌、嬉鬧過程中,意外觸法。

 

這項罪責到底重不重?直接與中國實施境內的《國歌法》比較—— 中國規定侮辱國歌,懲罰是15日以下拘留。相較於3年有期徒刑、罰款5萬港幣,明顯可發現香港《國歌法》嚴重許多。

 

被外界質疑的是,「侮辱」一詞在法案條文定義模糊,恐有被濫用的風險,連特首林鄭月娥也曾坦承「侮辱」沒有明確概念,是「一種普通常識」,難以明確寫出,強調「不希望有人因為國歌法立法就故意以身試法」。

 

人心惶惶的是,國歌法的檢控期限,與一般的《簡易治罪條例》的半年期限不同,改延長至兩年。換句話說,一旦做了越界的行為,可能會面臨三年牢獄,更是在兩年之內隨時都有可能被檢控。

 

「不誇張的結論,這唯一合理的效果就是為了要製造恐懼,當奏演國歌時,全港人都得乖乖『肅立』,這就是所謂的『尊重國歌』的體現!」一位不滿國歌法的港人直接用嘲諷的語氣,為這項法案做了最後評論。

 

香港人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如今早已蒙上了一層灰照片顯示為反送中遊行現場▲香港人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如今早已蒙上了一層灰。照片顯示為反送中遊行現場。(攝影/蕭芃凱)

 

全球多國僅祭「褻瀆國旗」罰責

美國從未嚴格懲制、英國更無規定

 

實際了解,確實在國際上損毀國旗、國徽,有損毀國格的疑慮,目前全球各國對於燒毀國旗等行為,多有祭出罰責,像是法國、希臘與西班牙,祭出高罰金阻嚇;儘管美國也有明訂相關的美國國旗法,但從未嚴格執行;而在英國,並沒有明文禁止褻瀆國旗的行為,原因是人民仍有表達憤怒之「言論自由」。

 

但特別針對「國歌」祭出定罪罰責的,僅有中國與新加坡,如今中國這項刑罰更重的《國歌法》,準備套用在昔日英國殖民國的香港身上,不免激起港民心中不滿,更有殺雞儆猴之警告意味。

 

然而,對於港人而言,「言論自由」是香港回歸中國後最為無法退讓的權利。

 

「香港市民有說話的權利,更加有不說話的權利!」香港眾志主席林朗彥認為,市民應有權對國歌沉默,但國歌法施行後,變相地緊縮港民的言論自由。

 

事實上,對於北京而言,國歌、國徽與國旗受到挑戰,便是挑戰中國領導人的個人權威,某一層面上來說,此項修法的示警意外濃厚,港人得了解不得踩到中央執政的尊嚴紅線。

 

但若以時間來看,香港人不滿北京政府的情緒日漸升溫,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言論自由遭蠶蝕

港人更加不認同「中國」身分

 

自1997年回歸後,《中英聯合聲明》當中囑明,對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變,如今看來,真的不變嗎?

 

最頗具爭議事件,即是2003年,當年香港特首董建華推動《基本法》第23條立法草案,將煽動叛亂、分裂國家等罪名納入法條內,這項草案推動引起港人擔憂,更促成「七一大遊行」;儘管與現今的反送中遊行的人數相差一截,但港人憤怒程度卻是如出一轍。

 

與《國歌法》雷同的是,2012年港府即有意要推動「德育即國民教育科」,要建立愛國情感,隨後遭到香港家長反彈;再到2014年的爭取真普選的「佔中運動」、今年的反送中運動,都可窺見北京政府頻頻出手,試圖收束言論自由,但卻每每更加激起港民的怒火。

 

香港自治精神削減重大爭議事件一覽表

 

香港的言論自由到底是否真有遭到蠶食?

 

從英國政府每半年就針對香港現況的《香港半年報告書》就可略知一二,尤其自2016年開始,英國不斷呼籲港府得確保基本人權與自由,直至今年最新報告,英國外交大臣侯俊偉(Jeremy Hunt)在《香港半年報告書》指出:

 

「令人欣喜的是,在商業領域及司法獨立方面,『一國兩制』的模式在香港運作良好,但近期發生的事件,像是禁止香港民主黨運作、對選舉候選人進行篩選,以及出自政治動機驅逐《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出境,這皆使我關注的公民與政治自由方面,香港的高度自治正在被逐步削弱。

 

It is very welcome that in the areas of business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judiciary,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model is working well. However, I am concerned tha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freedoms, Hong Kong's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is being reduced. These concerns are driven by recent events, such as the banning of the Hong Kong National Party, political screening of election candidates, and the seemingly politically motivated expulsion of the Financial Times Asia News Editor.

 

《經濟學人》更犀利分析指出,北京推動《國歌法》,明顯是針對2014年雨傘運動後,反對派人士的報復行動。

 

另一層面而言,《國歌法》是將中國的民族主義強加予香港人,再加上中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為普通話,對於日常使用粵語的港人而言,越發沒有共鳴,更遑論內容講述的,是多數港人無感的共產主義。

 

香港人不願買單的情緒日漸高漲,儘管日前國歌法修法的呼聲之高,反送中期間的國際足球賽事當中,國歌的噓聲更加此起彼落,待國歌完結後,球迷立即高呼「We are Hong Kong」加油打氣,顯示香港人民的「自我認同」與中國「主權關係」越發對立。

 

香港大學歷年自稱香港人或中國人民意調查

▲97年回歸至今已22年,香港人的自我認同可從浮動的數字顯示出來。(整理/今周刊)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指出,回朔香港回歸的22年來,港人對中國認同度越趨下降,自稱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已降到15%,反倒是多達4成的香港市民,認為自己是「香港人」。

 

這明白地說明,北京政府推行《國歌法》,確實明訂了奏唱國歌的場合、奏唱國歌的方式,以及法例禁止的行為及罰則,但卻是約束不了香港人自我認同的心。

 

反送中之役後,香港立法會選擇避開人民怒火的高峰期,擇日再戰《國歌法》二讀。

 

從歷史脈絡來看,港人不滿《國歌法》的情緒並非一時,而是長久下來對一國兩制的框架下,言論自由不斷遭到掐喉的怒氣出口。

 

乙烯掀「生產革命」

北美新產能開出,亞洲心慌慌

 

問題是,乙烯的好日子,已經悄悄改變了。北美洲發現大量頁岩氣,鑽頁岩氣跑出來的乙烷可取代原油,成為成本更低廉的乙烯原料,於焉導致北美地區的裂解廠,如艾克森美孚等,大舉擴建乙烯產能。由於工程已經告一段落,北美乙烯產能將從二○一九年大舉開出。保守估計,明年全球乙烯新增產能達八百萬公噸,超過年增六百萬公噸的需求。

 

乙烯的「運輸革命」,更是一大威脅。北美地區乙烯主要以乙烷為原料,目前每公噸報價為四五○美元,亞洲地區則以原油為原料,每公噸報價為一千美元。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材料化學組劉致中警告,以往長程運輸乙烯需低溫高壓,北美乙烯運到亞洲來後,成本與亞洲乙烯相當。現在大幅改進運輸方法,運輸成本持續降低,「亞洲乙烯廠未來恐怕剉咧等!」

 

所以,首當其衝當數台塑石化。不過,石化業資深分析師、隸邁產業顧問公司總經理何耀仁指出,國際海事組織宣布船用燃料將禁用高硫油,導致海上跑的船,將與路上的汽車「搶柴油」,使得柴油利潤轉佳,這對台塑石化是一大利多!因此,「一好一壞」互相抵銷下,對台塑石化(石化產品占營收三四%,燃油占六六%,且可彈性調節)明年也不必過於悲觀。

 

但是,可確定的是,乙烯價格如果進一步下跌,對塑化業中下游是個利多。過去幾年來,一直飽受高價乙烯所苦,侵蝕獲利的PVC廠華夏、聚苯乙烯廠台聚與台達化、聚氯乙烯暨可塑劑大廠聯成等,獲利將獲得些許平反。

 

PTA供給面穩定

需求恐將降低、大廠面臨危機

 

化纖產業部分,市場擔憂,中國PTA大廠如逸盛、翔鷺、恆力與桐昆等廠,若新產能大舉開出,恐怕造成PTA好日子也在二○一九年結束,今年獲利飽飽的台灣PTA大廠,如台化與遠東新,恐怕苦日子要來了。

 

對此,何耀仁分析,PTA產業與面板產業有點類似,面板十代廠產能開出,七代廠、六代廠競爭差距被拉大,不是關廠就是轉型。「PTA產業也一樣,舉遠東新為例,今年一條新的年產能達百萬噸產線開出,舊產線也隨之關閉,不關的話將成為賠錢貨。

 

「我不擔心PTA的供給面問題,目前全球是呈寡頭壟斷局面,供給面秩序的穩定大幅提升。」何耀仁說,「我比較擔憂需求面問題,畢竟PTA這幾年榮景,主要拜快時尚與電商繁榮之賜,今年電商光棍節買氣與往年差很多,預告服飾產業也將進入一段休整期。但受惠於乙烯成本下降,兩因子相互抵銷,所以我研判遠東新與台化,明年獲利將呈持平或些微下滑的局面!」

 

石化、化纖股今、明年EPS預估

 

水泥、鋼鐵與航運

全球基建升溫  帶動利多行情

 

基於對全球經濟成長將於二○一九年下滑的疑慮,水泥、散裝貨運以及鋼鐵等原物料類股,近來股價顯著拉回。然而不可忽略地,全球基礎建設開始升溫,這對水泥、鋼鐵仍是一大利多。

 

先看中國。主導重大公共工程准駁與進度的中國發展改革委員會(簡稱發改委),近兩個多月來,宛如在趕火車般地快速批准了幾樁重大基礎建設案。

 

其中,包括總預算近三六八億元人民幣,全長共一六三公里的「滬蘇湖高鐵」;總工程經費四五五.七億元人民幣,總長度達八二○公里的「重慶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畫」,以及被視為是中國西部空中門戶大建設指標的新疆烏魯木齊機場擴建,總經費高達四二一億元人民幣,也宣告正式進行。

 

水泥產業
(圖片攝影/吳東岳)

 

估產業「高位運行」

中國房市不易下滑、偏正看待

 

在看衰中國經濟前景的聲浪中,十二月七日,中國水泥價格指數來到一六二點,刷新五年多來的高價。產能在中國位居第六大的台泥,十一月底宣布調整兩廣地區水泥價格,反映出「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城市軌道建設,及廣西地區高鐵建設,愈發強勁的水泥需求。

 

基礎建設的升溫,並非中國特有的現象!美國總統川普競選最重要的政見就是一兆美元翻修美國老舊公路、鐵路、橋樑以及發展農村的基建支票。保德信全球基礎建設基金經理人楊博翔指出,市場傳出,川普將在年底的國情資文,公布一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方案,這將使基建概念股平添更多題材性。

 

此外,印度總理莫迪提出的六年(一七年至二二年)「八大建設」,包括把印度百餘座城市變身為智慧城市、興建五千萬戶國民住宅、子彈列車等,也正如火如荼進行。而這股基建熱不僅在中、美、印上演,也延燒至台灣、東南亞、日本、拉丁美洲等國家。

 

水泥體積笨重,進口水泥很難形成競爭威脅,較不受貿易戰影響。富邦投顧傳產分析師黃大仁指出,導致水泥價格近年上揚的供給側改革力道將有增無減, 一七與一八兩年,中國水泥熟料產能持續下降。在需求端部分,受惠於基建升溫,房市雜音雖不少,但不易大幅下滑的預期下,預估中國產業一九年將呈高位運行,可中性偏正看待。黃大仁預期,台泥一八年與一九年每股稅後淨利(EPS)分別為四.二六元與四.五四元;亞泥則為四元與四.二七元。

 

鋼鐵產業方面,由於受貿易戰衝突影響較大,相較水泥主要受到基建與房地產兩因素影響,影響鋼鐵需求因子更為複雜與廣泛。世界鋼鐵協會預估,全球鋼鐵終端需求在一九年雖依舊能維持正成長,年增率預估為一.四%,達十六.八一億立方噸,但較一八年的三.九%減速許多。

 

不過,對於國內業者來說,台灣鋼鐵產業明年有離岸風場與前瞻基建開出的鋼鐵需求,可望抵銷景氣成長下滑的衝擊。

 

航運景氣持續復甦

低硫用油政策將導致成本上升

 

航運產業部分,隨著波羅的海指數BDI大幅反彈回升、運價改善,航運業走出一六年的谷底,轉虧為盈,股價也隨之大漲一波。綜合近來航運業者在法說會所提供的情報顯示,一九年全球新船下水所新增的運能,依舊略低於對運能的需求,顯示航運景氣邁向復甦基調,依舊可望持續至明年。

 

然而,中美貿易戰對航運業帶來的不確定性與衝擊,不僅遠甚於水泥業與鋼鐵業,加上國際海事組織所制定的船舶低硫用油政策,將於二○年上路,可能導致船舶業者燃油成本上升。在海運界頗具權威的克拉森研究機構近來更指出,全球貿易模式正在產生深刻轉變,未來將以區域性貿易取代全球性貿易,成為貿易模式的主流,這對遠洋航運如長榮、陽明不利,卻有利於區域型航運公司如萬海。

 

再者,航運業今年獲利水準所能提供的股息,相對於股價並不具殖利率的吸引力,偏愛高殖利率投資人應有更佳的選擇。

 

水泥、鋼鐵今、明年EPS預估

 

被動元件、矽晶圓

進入空前移轉  需求轉趨謹慎

 

被動元件、矽晶圓與金氧半場效電晶體(Mosfet)等「漲價概念股」,是台股二○一八年最激情的族群。股價經過激烈的上沖下洗後,該是冷靜理性衡量漲價概念股投資價值的時候了。

 

許多投資人心中最大的疑問莫過於:被動元件會不會淪落成二○○○年因大缺貨導致股價飆漲後,隨著泡沫破滅而遁入長達十年的蕭條時期。畢竟在二○○○年,被動元件指標股禾伸堂(三○二六)股價最高漲到九九九元,之後卻一落千丈。

 

回答這個問題,全球被動元件龍頭日本村田製作所的說法,或許是個重要參考!

 

這家在運用最廣泛的被動元件—— 積層陶瓷電容(MLCC)全球市占率高達三成的重量級公司,在今年十一月底的一場法說會指出:被動元件產業正在進行一場空前的典範移轉,儘管3C電子產品、家電甚至汽車的銷售量近兩年來持平,但由於物聯網、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新科技的嵌入,導致被動元件不論在規格或用量上大增,與終端產品出貨量的停滯,呈現脫鉤狀況。

 

被動元件、矽晶圓產業
(圖片攝影/吳東岳)

 

被動元件展望預估

明年比今年下滑,但比前年好

 

村田內部估算,隨著汽車愈加電子化,目前車廠出廠的每部車對MLCC需求量,介於三千顆至八千顆之間(視汽車配備與性能不一而足),而傳統汽車不過一千多顆。村田預測,如把二○一七年當作MLCC一個基準點的話,全球車用高階MLCC用量,在二○年就會達到一七年的兩倍。中、低階車用MLCC用量在二一年會是一七年的一.五倍。

 

不僅是汽車、手機、電腦、家電,我們生活中各種產品「電子化」,以及「功能性能」日益提高,皆將增加被動元件的用量。這種情況造成全球被動元件的榮景。

 

村田財測顯示,二○一八財務年度(明年三月底結束)營收將成長十八%,稅後淨利則勁揚四三.八%,達二一○○億日圓(約五七七億元台幣)。該公司今年迄今雖僅小漲二%,但市值來到九九一七億元台幣,已超越鴻海市值的九三八五億元。

 

富邦證券最新發表的被動元件一九年展望報告指出,被動元件一九年景氣會比一八年下滑,但卻會比一七年好。由於對一九年總體經濟展望偏向保守,研究機構對電子產品出貨預期也不甚樂觀,原本準備大幅擴產的被動元件廠態度轉趨謹慎。

 

富邦證券預估,全球被動元件產能一九年估將新增十五%,需求則增加十二%,這難免導致價格較暴賺的今年下滑一些,但仍會比一七年好很多。

 

在未來一至兩季的短期內,被動元件報價難免會因前幾個月怕搶不到貨,導致過度下單與高庫存產生的後遺症而走軟,但群益證券認為,庫存消化可望在明年第一季進入尾聲。

 

矽晶圓與Mosfet、被動元件一樣,有著類似的故事:整體電子終端產品出貨量持平,甚至略微下滑,卻因規格與功能提高,對IC顆數與功率元件顆數需求,卻強勁上升中。

 

矽晶圓合約價強勢

法人預測明年將上漲五至九%

 

矽晶圓廠如中美晶、環球晶與台勝科股價雖暴起驟落,但矽晶圓合約價依舊強勢不為所動。台勝科主管即指出,一九年第一季將調漲八吋與十二吋晶圓售價。目前法人預測的共識是,一九年矽晶圓仍將較一八年上漲五%至九%。換言之,矽晶圓廠的一九年獲利,可望比一八年更出色。

 

功率元件成也車市、敗也車市,因中國車市低迷出乎預期,股價慘烈修正。不過,如前所述,不管被動元件、IC半導體及功率元件,需求提升主要拜各產品的「電子化」、「智能化」、「聯網化」所賜,這個趨勢威力強過景氣循環起伏。因此,研究機構預測,不畏車市明年景氣下滑,全球功率元件明年需求,仍較今年成長四.五%。

 

被動元件、矽晶圓、功率元件漲價概念股今、明年EPS預估

 

半導體

市場成長趨緩  AI將成為要角

 

今年三月,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台灣半導體產業面臨市場的不確定性升高,客戶下單趨於保守的狀況較嚴重。「企業不見得不下單,但看到(中美貿易戰)這個情況,下單會減緩。」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副所長洪春暉解釋,由於關稅壁壘對市場的衝擊,客戶不太願意下太長的訂單,「過去(半導體業者訂單)可能可以看到三個月到半年後的狀況,但現在連明年第一季都很難說。」

 

也因此,對於明年半導體景氣的展望,洪春暉以「成長趨緩」四個字作為總結,他以今年半導體產業年成長率一○%的基礎預估,認為明年的整體成長幅度「恐怕會低於五%」。

 

另外,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在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台灣半導體協會活動上,一改十月法說會上認為貿易戰影響不大的說法,強調「貿易戰一定會影響半導體產業。」洪春暉說明,半導體是所有產業的上游,貿易戰必然會對明年半導體產業造成影響。

 

半導體產業
(圖片/台積電提供)

 

終端成長欠缺動能

貿易戰、市場成熟致需求下滑

 

除了客戶訂單縮手,手機、電腦等終端成長欠缺動能,更成了明年成長趨緩的一大關鍵。根據集邦科技拓墣產業研究院資料預估,明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生產總量約為十四.一億支,年成長率為負三.三%。集邦科技拓墣產業研究院分析師姚嘉洋提到,儘管明年可望看到部分5G手機出現,「但多是旗艦手機,量不會太大。」

 

在這兩大陰影的圍繞下,明年是否替IC製造封測產業帶來成長動能,似乎還不明朗。此外,今年上半年讓業界驚喜的加密貨幣,也隨著幣值的暴跌而讓需求逐漸崩解。台積電財務長何麗梅七月時就指出,加密貨幣挖礦市場在今年第二季之後,已經出現需求下滑的變化,明年恐怕再難看見加密貨幣在訂單上的助益。

 

集邦科技拓墣產業研究院預估數據顯示,今年晶圓代工產值年成長率為六.一%,但明年受到「終端需求遲滯」的影響,預估明年的年成長率僅有三.八%。

 

洪春暉分析,儘管車用電子物聯網的需求仍在穩定成長,但相較於手機而言規模都不夠大,「爆發性的成長,還是要看手機。」受限於終端市場存在需求成長放緩,以及中美貿易戰的衝擊下,明年的成長動能十分有限。

 

5G仍處早期階段

AI「邊緣運算」值得期待

 

在IC設計產業的展望方面,由於5G在明年處於商用的早期階段,姚嘉洋認為「5G的商機要起來,還是要等二○二○年。」5G對於一九年IC設計產業,在獲利上的幫助不會太明顯。

 

姚嘉洋指出,明年5G的發展將會以基礎建設為主,特別是在小型基地台的部分。不過,聯發科持續透過ASIC布局5G,以及瑞昱在車用網路晶片的滲透,可望成為明年5G發展過程中,較顯著的受益業者。

 

明年可望替IC設計產業帶來成長的,恐怕就是今年以來不斷被炒熱的AI。不過若是看AI應用中產值較大的伺服器市場,明年恐怕仍會面臨成長趨緩的狀況。

 

集邦科技拓墣產業研究院分析,今年伺服器市場的出貨表現,年成長率為四.九%,明年將微幅下滑至三.九%。

 

姚嘉洋指出,谷歌、臉書等大型科技公司,明年資料中心的布建腳步都將放緩,不過這些多半與雲端市場有關。在AI另一個快速成長的市場「邊緣運算」部分,則有著值得期待的成長趨勢。最能顯現邊緣運算商機的,就是今年高速成長的「智慧音箱」。

 

光是今年在中國市場,集邦科技拓墣產業研究院就預估,出貨量將多達二○八○萬台,年成長率高達五一四%,而明年預估的出貨量,可望進一步提升到三八二○萬台。

 

這部分主要的利多,自然是受惠到目前在全球智慧音箱IC市占率高達六五%的聯發科身上。此外,姚嘉洋也指出, 在一些小型機房的市場,台灣廠商能有不錯的優勢,因此在網通IC、儲存控制IC方面,也可望成為台灣IC設計業者的成長機會。

 

半導體大廠EPS預估

 

蘋概相關

換機週期拉長  供應鏈要看新機亮點

 

對蘋果供應鏈來說,二○一九年是「青黃不接」的一年。先不論新亮點、新應用、新規格能否讓市場買單,全球經濟受貿易戰衝擊下滑,5G升級所帶動的換機潮,恐怕要到二○二○年之後才發酵,明年蘋果新機買氣預期偏弱,成了市場共識。

 

更令人不安的是,高通與蘋果纏訟近兩年的專利技術官司,日前法院裁定並發布禁令,蘋果因侵犯了兩項高通專利,部分iPhone型號將不得在中國境內銷售。儘管蘋果在第一時間對此提出質疑,且聲稱中國消費者可能購買iPhone所有型號,蘋果將繼續透過司法途徑解決爭端,但消息一出,無疑使蘋果供應鏈前景,再增添幾分不確定性。

 

「如果只看量,整體手機市場已是小幅衰退。難再增長原因,除了滲透率走高、換機週期拉長外,還要有讓大家足夠有感的規格,消費者才願意掏腰包。」安聯台灣科技基金經理人廖哲宏觀察,蘋果iPhone X推出後,市場開始將購買決策拉回到CP值(性價比),只有CP值足夠吸引人,銷售才能再創高峰。

 

一八年蘋果手機賣得有多不如預期,看供應鏈平均存貨周轉天數,便一目了然。據凱基投顧研究報告指出,今年第三季iPhone供應鏈存貨周轉天數達四十六天;而過去八年,平均天數則是三十七天。若扣除原物料部分,今年第三季iPhone供應鏈存貨周轉天數為三十二天,過去八年則是二十六天。

 

蘋果新機
(圖片來源/達志)

 

蘋果手機銷售下滑

估一九年減幅將高於整體市場

 

存貨周轉天數飆升至新高,連帶影響券商對今年第四季蘋果手機的銷售預估,一般看法將年減約一○%至七千萬支,而全年iPhone銷售將年減二至三%,達二.一億支。換句話說,蘋果手機「量的突破」已不是決戰關鍵,新機亮點在哪,才是一切的答案。

 

廖哲宏指出,現在看一九年下半年蘋果新機發表,仍有很大變數;一般情況下,蘋果內部對新機規格拍板定案時間,應在二到三月,但有時也可能拖到四月之後。這段期間,就算樣品進入測試階段,但不到最後關頭,規格如何都很難說,只有升級為三鏡頭,是相對明確的部分。

 

統一全天候基金經理人朱文燕也認為,蘋果智慧手機若無新規格刺激,將很難提振買氣;「原本預期持有i6的人,今年可能會想換機,但新機售價不僅貴,還看不到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新規格,導致買氣仍然凝結,而市場上熱賣款,反而是舊款手機像i7、i8,但說穿了,這些對台廠供應鏈幫助不大。」

 

三鏡頭趨勢已明確

股王可望捲土重來、價值浮現

 

朱文燕認為,若一九年蘋果新款手機仍端不出新菜,那整年度蘋概供應鏈營運,只剩下基本的淡旺季之分,股價也難有表現;「若對蘋概股仍有期待,光學鏡頭受惠於三鏡頭趨勢,將是成長性較佳的標的。不過,真正的重頭戲,還是二○二○年5G手機推出後帶來的換機潮。

 

目前市場法人預估,一九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約年減一%左右、近十五億支,不算大幅衰退;但蘋果手機出貨量預估將年減五至七%,高於全球智慧型手機平均下滑幅度。

 

廖哲宏表示,「蘋果手機在市場上仍有一定的總量,年出貨約二億支基本盤,預期還是能守住。只是從產值增加角度,既然整體的量上不來,就要瞄準價格提升下的產業機會。」

 

其中鏡片部分,三鏡頭已成為明年多數智慧型手機標準配備,一般預期,蘋果手機在機身及螢幕尺寸應維持不變下,三鏡頭可能將是目前唯一明確的規格,鏡頭廠的平均售價可望因此提升,將是蘋概股中最值得期待的族群。像是股王大立光(三○○八)可望捲土重來,投資價值浮現。

 

隨著蘋果供應鏈合理本益比陸續下修,例如,券商預估組裝廠和碩一八年本益比,將從十一倍下修至一九年不到九倍;IC載板廠景碩,預估一八年本益比將從二十七倍,下修到一九年只剩下十四倍。

 

群益馬拉松基金經理人沈萬鈞認為,iPhone銷售乏力,對蘋果執行長庫克來說或許是件好事,因為「打擊太大,必須強迫思考如何脫困」。

 

沈萬鈞表示,包括未來推出的新機價格,可能再也不會高於今年的售價,加上明年全球經濟成長下滑,定價策略必須重新調整,才能回應市場期待。

 

值此「舊糧已吃完,新糧未接上」的尷尬時刻,投資思惟也必須跟著轉換,暫時跳脫成長角度,改以價值布局方式,檢視被市場錯殺、低估的蘋果供應鏈,像是聲學元件、IC載板廠等,未來是否成為黑馬股也未可知。

 

獲利可望成長蘋概股

 

延伸閱讀
撐不住香港 連鎖效應逃不了 台人須面對的隱憂
撐不住香港 連鎖效應逃不了 台人須面對的隱憂

2019-06-19

當寫報告也可能被引渡……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恐不保
當寫報告也可能被引渡……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恐不保

2019-06-19

台灣人必須記住的一堂課 被消失的香港
台灣人必須記住的一堂課 被消失的香港

2019-06-19

獨家專訪1》談香港《逃犯條例》 黎智英:年輕人認為反正我都要死了,就跟你拚一拚
獨家專訪1》談香港《逃犯條例》 黎智英:年輕人認為反正我都要死了,就跟你拚一拚

2019-06-13

美國務院罕見發言!逃犯條例一過 香港也將陷入貿易戰漩渦裡?
美國務院罕見發言!逃犯條例一過 香港也將陷入貿易戰漩渦裡?

201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