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便利商店與手搖茶飲店,數量跟密集度皆名列世界前茅,口渴想喝點什麼,一下子就可以買到,但也因此臺灣人每年喝掉超過五百億元飲料,以及使用掉至少三十億根吸管,在講究方便、效率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沈重負擔。
每年用掉三十億根吸管,那這些吸管最後都去了哪裡?
相信絕大多數循著正常收集管道進入合法垃圾掩埋場,但部分則遭到隨地丟棄,再受到雨水與風吹影響進入水溝或河川,最終被沖刷流入大海,所以根據綠色和平組織二〇一八年在基隆外海與高屏地區進行的採集調查,海洋垃圾以瓶蓋、食品包裝、塑膠袋和吸管分解後的硬塑膠和塑膠片最多,加上歷年臺灣淨灘行動也顯示,吸管高居淨灘廢棄物的第三名,突顯唯有升級現有管理方式,才能進一步減少海洋塑化污染。
大溪漁港鳳頭燕鷗嘴巴卡吸管無法進食(照片提供/拍鳥俱樂部)
四類內用餐飲場所 不得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
呼應國際對於海洋塑膠垃圾、微塑膠污染等議題的重視,避免塑膠製品影響地球生態,最後轉移危害到人類社會,環保署不僅早已推行「購物用塑膠袋限制使用政策」,從源頭開始落實減少一次用塑膠袋數量,為了改變民眾使用吸管的習慣,特地參考美國與英國部分城市一次用塑膠吸管管理經驗,公告「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實施方式及實施日期」草案,預計二〇一九年七月一日開始,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四大業別將列為限制使用對象,約八千家業者不能再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給店內食用的消費者。
考量吸管與臺灣民眾日常飲食習慣息息相關,需要時間調整與適應,也為了讓業者有充裕時間替換為不鏽鋼、玻璃、矽膠、竹子等可重複清洗吸管,或改採植物纖維、生物可分解塑膠等種類之吸管,環保署擬定的「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草案」正式實施日期,距二〇一八年六月八日預告有十二個月以上之緩衝期,並且衛福部已訂有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餐具清洗良好作業指引等規範,可以確保消費者食用衛生安全,同時限制對象也僅限店家內用,外帶或外用都不受影響,後續包括二〇二〇年限制使用對象擴大至其他餐飲業者,二〇二五年將外帶吸管納入管制,期盼二〇三〇年臺灣全面禁用塑膠吸管,跟世界各國一同實現「無塑海洋」願景目標。
禁用塑膠吸管是世界趨勢 臺灣無法置身事外
今年六月,環保署公告限制內用塑膠吸管政策之後,引發媒體與輿論熱議,不少人反彈提出質疑,其實禁用塑膠吸管是世界趨勢,不少國家政府與民間企業早已開始推動。像美國、加拿大、英國、太平洋島國萬那杜、印度等國家已開始著手管制;另外,多個跨國連鎖企業,包括星巴克、麥當勞、肯德基、凱悅酒店、希爾頓、萬豪集團等也踴躍響應。
當禁用塑膠吸管紛紛成為全球各地對抗環境汙染的首要作為,臺灣自然無法置身事外,唯有及早提出因應之道,才能避免塑膠垃圾衍生更嚴重的生存危機。
(行政院環保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