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八年人民幣兌美元匯價呈上沖下洗的激烈震盪局面。一八年前兩個月,人民幣兌美元從六.五元升至六.三元,升值三%。爾後隨中美貿易戰情勢升溫,四月中至七月底,情勢急轉直下,跳水貶值逾八%。
外幣定存一向是退休保本族的最愛,尤其是經濟大國的貨幣,如人民幣的外幣定存,但投資人往往輕忽匯兌風險。中國一年國內生產毛額超過十兆美元,是僅次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匯率可說是衡量經濟體體質良窳的溫度計,人民幣弱化的走勢,使得投資人有必要對中國經濟的前景進行重新評估。
高成長故事不再 要領一:看人民幣 宜弱不宜強
目前市面上人民幣一年期定存利率普遍介於一.七五%至三%,就算以三%計算,光過去三個月人民幣的貶值幅度,就把過去近三年的利息抹殺了。
從中央銀行統計可見,人民幣存款從一三年不到五百億人民幣,一路飆升到一五年後就穩定維持在三千億人民幣以上水位。台灣的人民幣定存,兩年間翻了六倍,火熱程度非同小可。
外幣存款不管是投資理財,還是用於旅遊商務,匯損造成的衝擊非同小可,這從國內人民幣存款餘額減少的幅度可窺見一二。國內人民幣存款餘額從今年一月高點的三二三九億人民幣,到了六月的三一二二億人民幣,減少了一百多億人民幣,顯示面對人民幣貶值,不少存戶宛如驚弓之鳥。
人民幣存戶最關心的,莫過於人民幣匯價下一個重要支撐在哪裡?由於中國政府高度管控人民幣,揣測中國貨幣當局的底線,是預測匯價的重要線索。
對此,元大上證五○ETF經理人陳重銓從歷史角度提醒,一六年陸股股災時,人民幣盤中一度貶破七元,最後官方緊急出手,盤末收在六.九五元,「可見七元是政府的心理關卡。」他預測,今年下半年美國聯準會假若升息一次,人民幣保七仍有機會,但萬一升息兩次,人民幣摜破七.二元,不無可能。
除了官方的心理底線,決定一國匯率的最重要因素仍在於經濟基本面。在內部調結構、外部貿易戰的壓力內外交逼之下,中國經濟成長力道放緩的基調,勢必將持續數年之久,在這種情境下,人民幣難以轉強。國際貨幣基金(IMF)就預估,一八年、一九年中國GDP年增率分別為六.六%與六.四%,二○年將進一步放緩至六%。
瑞銀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則預測,中國今、明兩年GDP成長率分別為六.五%與六.二%,對人民幣兌美元今、明年底的匯價則分別預估為六.八元與六.九元。以此來看,對人民幣定存族來說,要賺回匯差或許不易,但未來損失惡化的風險也應有限,似乎不必急於解約。
市場秩序不利指數型投資 要領二:主動基金優於被動ETF
匯市是經濟的溫度計,股市則為經濟的櫥窗,MSCI中國指數今年以來跌落三.八九%,上證指數、滬深三○○各跌十三%、十二%。指數的殞落連帶使台灣上市追蹤中國股票的ETF全盤盡墨。根據晨星統計,今年以來陸股ETF報酬率平均下跌十二.八七%、過去一年來下跌三.三七%、從上一波高點起算(一五年六月一日)則重挫二五.九二%。
ETF近年在台灣市場大出風頭,跨國投資指數型股票過去一年規模從一千五百億元台幣,成長一倍到三千億元台幣,其中,光與陸股有關的ETF總規模就逾二千億元。
指數型基金訴求適合保守族群,通常漲跌幅小於主動型基金,但根據晨星統計資料,國內四十二檔中國主動型股票型基金,無論今年以來、過去一年、從上一波高點起算(一五年六月一日),績效分別為負四.四八%、七.六一%、負三.七五%;在上述三個時點,主動型基金績效都遠勝過ETF。
為什麼中國不適合指數型投資?
復華中國新經濟A股基金經理人徐百毅,分析中國股市指數的組成結構──以上證指數為例,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料,權重占比最高的是金融地產類股三二%,其次是工業類股十六%,再來是民生消費、原材料、能源各占九%,而真正帶動經濟創新的資訊科技與醫藥衛生,僅占指數的三.九%與五.六%。
「上證指數成分股多數由舊經濟板塊組成,且與經濟週期相關性高,所以指數要漲上去,有兩個因素,一是經濟動力強、二是貨幣寬鬆。現在中國經濟動能趨緩,政策走的是去槓桿的緊縮基調,就現在大環境來看,陸股大盤當然不容易有表現。」
徐百毅提出另一有趣論點,上證指數的高點是○七年間的六一二四點,「即使從高點時等額買進A股的每一支股票,持有十年的報酬率仍然會高達九成;也就是說,整體陸股是漲的,只是權值股跌深,才造成指數下跌。」
野村中國機會基金經理人朱繼元則解釋,陸股之所以不是齊漲齊跌的市場,另一方面是因為陸股仍是相對新的市場。上證指數基期為一九九○年,一九六六年發行的台灣加權指數,早了陸股將近三十年,「現在的陸股,資訊還不像美股之類的成熟市場透明,它猶如八○年代的台股,散戶多、法人少,主力股一堆,整個市場相對比較失序,才會不利於指數型投資。」朱繼元說。
在中國舊經濟仍尾大不掉、資本市場尚未羽翼豐滿前,中國一般股票型ETF績效可能遜於主動型基金,這是投資者對中國市場蠢蠢欲動時,須謹記在心的第二件事。
那麼,現在是低接中國股票的時候嗎?目前中國基金績效表現最好的瑞銀(盧森堡)中國精選股票基金經理人施斌表示,現在市場上許多投資人憂心一五年股災現象會否重現,但單就企業獲利而言,今年情勢遠較一五年好。
本益比趨於合理 要領三:選股不選市
施斌坦言,一五年時中國出口幾乎整年都處於衰退狀態,工業企業利潤也是負成長;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半年時間均處在五十榮枯線以下。但今年以來,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都在榮枯線五十以上,景氣處於擴張,出口、工業利潤皆呈正成長;鋼鐵、煤炭產業的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從一五年下半年的負值,改善至今年第一季已有十二%的水準,顯示產業比當時還要穩健。
施斌繼續強調,如今MSCI中國指數(不含ADR)成分股本益比,已從一七年高點的十三倍,滑落至九.七倍,接近過去五年均值。A股的滬深三○指數本益比也從十五.五倍的高點,下滑至十一.五倍,估值已接近一五年底至一六年時股災的最低點,股價相對合理。
-
ADR:在美國發行的信託憑證。
徐百毅說明,決定股價的因素,除了企業獲利,還得考量市場利率與風險偏好。即使企業基本面看好,市場利率也沒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決定股價的最後要素──風險偏好,卻和一五年時不盡相同,「中美貿易戰加上人民幣貶值,造成散戶人心惶惶,是股市下跌的主因。」
但徐百毅也指出,今年以來,包括深港通、滬港通加總起來的淨流入陸股資金大幅增加;一七年海外資金有一九九八億人民幣流入陸股,而今年截至七月二十六日,流入資金已高達一八○七億人民幣,資金流速等於是去年的兩倍,「尤其,今年二月、六月股災時,資金流入量屢創新高。」也就是說,散戶驚慌失措時,外資法人已悄悄低接陸股,這是投資者現在想錢進中國時,要知道的第三件事。
中國股市低挫並未折傷外資信心,資金湧入速度比去年還猛。
根據復華投信提供資料,大量汲取海外資金的陸股中,前十檔股票就占了約八七二億人民幣;分量驚人的資金,多少透露了外資法人的口味。如果再細入分析這十檔股票的屬性,可將它們分類成三個主題:「創新成長股」、「內需升級股」、「供給側改革股」
外資法人偏好三類概念 創新成長、內需升級、供給側改革
「創新成長股」這個分類下,包括以金融創新著名的中國平安、著重人工智慧研發的海康威視、抗腫瘤藥物在中國銷售第一的恆瑞醫藥。
「內需升級股」有家電製造商美的集團、名酒品牌貴州茅台、五糧液、洋河股份,以及奶製品生產商伊利股份等;「供給側改革股」則包含亞洲最大水泥生產商海螺水泥、中國雷射加工設備龍頭大族激光,前者是國企升級成功的代表,後者是國企退出工業,刺激產業升級的結果。
總的來說,當下投資中國要把握住三要領:面對中國經濟趨緩,對人民幣匯價的預期宜弱不宜強;看待已大跌一波、估值趨於合理的中國股市,不須過度悲觀與恐慌;面對中國經濟轉型,想要布局中國資產,尤其是中國股市,主動型基金證明是比被動型的ETF更好的選擇,選股不選市才是王道。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