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美國總統川普掀起貿易保護戰,讓一九三○年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成為熱門話題。
八十八年前,由時任美國總統胡佛簽署的這項法案,一口氣將兩萬種商品的進口稅率調到歷史高點,作法比現在的川普更狂更猛。在總統簽下法案的前一個月,美國經濟學界曾寫了一封聯名信堅定表達反對立場;這封聯名信,當時竟能破天荒的邀集多達一○二八位經濟學者共同簽署。忍不住請同事設法找出這封聯名信的原始內容,看看當時學界到底憂心什麼?看見了什麼危機?
長達七百多個英文單字的內容,裡面預言全球貿易大戰必將開打,美國出口必將受創,美國經濟難蒙其利、必受其害……,但在信件一開頭,學者們用以開宗明義的第一個反對理由,說詞卻是十分市井:提高關稅將推升物價、拉高生活成本,傷害絕大多數美國人。
經濟環境的變動就是這樣,看似天高皇帝遠,彷彿只是幾項拗口數據的上下跳動,但的確可能扎實連動著你我日常。最近台灣漲聲四起,搶購、囤貨的畫面不斷上演,我們就決定一探根源,拆解「漲時代」背後的經濟成因。
從商品原物料的角度來說,漲價有理,但卻不致走到瘋狂失控的境地──這應該是一個健康溫和的通膨格局。在這樣的格局裡,搶貨大可不必,反倒像債券天王岡拉克說的,原物料是二○一八年最好的投資機會。
在本期報導中,我們特別採訪了世界銀行專責分析原物料的資深經濟學家巴菲斯,他言簡意賅,精準點出了這波商品漲勢與二○○四年至○八年間通膨循環的相異之處。面對這波新通膨,有前所未見的新指標、新結構與新機會,值得讀者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