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台、韓被視為亞洲四小龍的一員,同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同採競貶幣值以支撐出口競爭力,而且出口項目有極高的重疊度。其實這種觀察是膚淺甚至是錯誤的。自2004年韓國的名目GDP超越台灣後,兩地即分道揚鏢,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國家。
倒是瑞典和日本,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是同一類的國家,一在北歐,一在東亞,同樣先進,同樣高所得,只是日本正在經歷所謂「失落的20年」,而瑞典似乎沒有如此嚴重的衰退,本週我用我的模式比較這兩個國家,意外地發現30年來瑞典和日本的總體經濟走勢竟像一對孿生兄弟完全糾葛在一起,從中似乎可以領悟出先進國家的興衰之道,他們的共同點約略如下:
(1)當GDP(PPP)/GDP(N)比值極度縮小時,代表國內物價極貴,國際購買力極強,成長走勢即應聲拉回,如瑞典1992年的0.63,日本1995年的0.54。(2016年的最低值是瑞士的0.75)
(2)拉回後再反彈的高點不過前高,最後以W底完成修正。(我不認為是失落!)
(3)一旦拉回則歷時甚久,瑞典10年,而日本長達20年以上。
(4)拉回、反彈、再拉回,最後二度復甦的目標似乎使GDP(PPP)/GDP(N)比值趨近1.00。
(5)三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對瑞、日兩國整體走勢的負面影響甚微。
我知道一些網友對我的模式不信邪,甚至嗤之以鼻,不過,仔細端詳,瑞、日、台、韓四國三模式,是三種完全不一樣的體質,把脈不準,像盲人瞎馬,何以對症下藥。
(取自沈富雄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