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昆山直擊!中國環保追殺令引爆台商撤離潮

昆山直擊!中國環保追殺令引爆台商撤離潮

這是一份台商很無奈的告白。

這禮拜(2017年最後一周)全昆山就兩個字:「炸鍋」了!

你一定要寫清楚,這不是針對台商的行動,幾乎所有具規模的工廠都被掃到了!你看網路上流傳的停產名單有270家,台商大概頂多一半,外商、陸資也很多「中獎」……,這次行動,跟政治無關。

 

雖然昆山市政府認為衝擊過大、(停產令)緊急喊停,但枱面下還是有手段。據我所知,所有工廠都收到了「廢棄物必須減排50%」的行政命令。

 

現在新的排放標準要達到有多困難?舉一個實際例子就知道,一家做電鍍的台商,若想達到政府提出的最新標準,換算下來,總產能或許要減少80%才有機會。

先不談新設備多少錢,光是「立刻」兩個字,你就要減產多少才達標?對第一季的產量、營收一定是有巨大直接的影響。

 

這次確實是水質出了很大的問題,才讓市政府出手。就像你看到的那份文件,是吳淞江幾個水質監測站的「總氮含量」、「氮化物」濃度都大超標,才直接要求鄰近的工廠都停產。

 

現在中國官員任期頂多5年一屆,想要被中央看見、被升遷,環保的分量大大提高,經濟重要性反而比以前差太多了;你招商引資多少公司、帶動多少就業、創造多少GDP(國內生產毛額),都是以前的事,更何況那些都是前面幾任的政績,對本屆一點加分都沒有。

 

2016年昆山市政府在春節前出台一個政策,要求強制減排,有人一次被罰好幾百萬人民幣,中國這種裁罰跟台灣不一樣,罰金是跟產量成正比的,但製造業的改善沒那麼快,要看到效果,作業時間至少一個月,當然接到罰單的,你過年也不用回台灣了,相關幹部自己行李整理一下,一、二月就睡在工廠。

 

如果一切按照政府規定,成本會變得多高?很高、算下去會吐血。現在工廠處理1公噸廢水,總成本大概10元人民幣,如果照前面那家電鍍公司的例子來講,他要做到符合標準,成本會是60到70元人民幣,有可能嗎?台灣電子廠毛利率才多少,單是環保設施一項能不能這樣投資,大家心裡有數,真的不如關一關搬家算了。

 

最重要的一點,昆山曾發生嚴重的工安事件(編按:2014年中榮金屬整座廠房發生粉塵爆炸,工人死亡146人),你也知道,那次事件中的台幹都被重判。

 

這就算了,更傷的是讓台商、尤其製造業,形象真的一落千丈,後來接任的市委書記,他雖沒有明講,但台商已經是被貼標籤了,你們就是公共安全、環保不達標,長期違法……..。

 

隆冬,中國江蘇省昆山市難得露出陰雨連綿後久違的太陽,但天空仍是一片霧濛濛。「我很久沒看見藍色的天空了。」在昆山經營租車生意的殷思萊,談起汙濁的空氣就一肚子火,他不只對塑膠工廠製程中產生的PM2.5(細懸浮微粒)感到憤怒,揮之不去的還有電子工廠排放的化學藥劑味道。

 

一紙命令  嚇呆270家工廠

 

不只是空氣,河川汙染也是。這幾年,昆山經常出現民眾到住家附近工廠前抗議的場景,讓政府不得不對工廠排放的廢棄物進行嚴格抽查與懲罰。

 

2017年底,昆山突然傳出震撼台商圈與台股市場的停產風暴,昆山市政府以水汙染未能達到規範標準內,一度發文給吳淞江沿岸三個斷面所屬流域的270家工廠,命令這些工廠自12月25日起至2018年1月10日全面停產。雖然事後未執行,但也代表政策方向已明確將朝防汙執行。

 

就在風暴當中,今年1月2日,《今周刊》來到此次發出停產令的昆山現場,直擊台商當前所遭遇的處境。

 

去年12月底甫停產的上海中隆紙業,這裡是台灣工業用紙大廠正隆紙業在中國唯一的造紙廠,其坐落的上海康橋工業區,聚集不少傳產工廠,但中隆仍因無法達到上海市政府要求改以汽電共生的環保生產標準,決定吹熄燈號、解雇工人。

 

還在工廠內留守的人員說:「預計今年7月底就會全部清空,目前只剩下行政人員上班。」空蕩蕩的廠房內,只剩下卡車載運廢紙出來。

 

此外,在中國設廠15年的倫飛電腦,也沒有在這一波台商撤離潮缺席。

 

我們來到昆山經濟開發區內的倫飛昆山分公司,目前只有少數員工留守,一名員工表示,公司突然宣布停工,大家都很驚訝,不過,公司言明近期將召開勞資協商會議,員工只能接受,但對比對面的仁寶、隔壁的緯創,仍有不少員工進出,讓大門深鎖的倫飛電腦更顯冷清。

 

「昆山這次暫緩實施(停產令),只是讓台商爭取到寬限期,如能就地轉型就轉型,不能轉型就得考慮遷廠。」出身工具機鑄造業第二代的沃拉普信息科技首席顧問闕伯勳說。

 

「家富禁不起三遷,每搬一次廠,就會消耗一次元氣,」一家鋁合金零組件供應商娓娓道出兩年前自家的遷廠過程,他說,因為夜間施工噪音大,被附近居民抗議,最後被迫搬遷。

 

減產減排  先力拚達標

 

此次也受停工令波及的PCB(印刷電路板)廠定穎電子員工就私下透露,「環保局的人天天來稽查,公司不勝其擾。」為了減少排放量,公司自行實施總量管制汙水排放量,就怕不達標被關廠。

 

甚至,軟板大廠台郡在昆山的關係企業淳華科技,也已決定今年將加碼投資台灣,減少中國擴產比率,將產能拉回高雄楠梓。

 

環保查緝的力度大增,這兩年來在中國中央會議、19大報告中無處不在,因此全國性的環保、工業防汙動作,並不只針對台商,例如江蘇藝迪皮革近期也正重建發電設備,要由燒煤炭改為接天然氣,藉此淘汰汙染排放量大的鍋爐,達到「減煤」目標。

 

而來自台灣的南亞電子去年就拆除舊的燃煤鍋爐,應用新技術、設備達到脫硫減排目標,一年減少煤炭使用量達4.3萬噸,減煤比率約7%。

 

此外,南亞在工廠屋頂新建一座5兆瓦的太陽能板發電站,由於南亞積極減煤,昆山供電公司還提供2億瓩的用電量,在南亞的變電站上,新增一台12萬千伏安的主變電設備,協助南亞雙迴路供電建設。

 

「早年是拚經濟,現在是拚環保。」隨著中國政府規範的灰色地帶縮小及成本增加,對沒有議價能力的中小企業影響最深。不過,昆山台商協會前祕書長陳仲銘則認為,透過這次機會,台商若將環保標準做好,長期而言,對台商反而是利多於弊。

 

根據本刊委託《台灣經濟新報》的統計調查顯示,今年在「市值成長率排名前一百大」的兩岸三地企業當中,與餐飲、觀光、娛樂與民生消費等「內需」相關的中國企業,就有19家,數量遠多於去年的11家;另外,在「淨利成長率前一百大」當中,進榜的中國內需相關企業則有18家,相比去年8家多出了一倍有餘。

 

不過,若進一步檢視會發現,雖然多數進榜的中國內需企業在市值、營收與獲利方面皆有不錯表現,但這樣的好表現,很大程度是奠定在去年中國經濟相對較低的「基期」之上。白話文來說,就是去年中國經濟「表現太差」。

 

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季調後規模

▲點擊圖片放大

 

經濟解封

動能呈現M型化分布,高端奢侈品消費暢旺,但許多面對大眾的百貨商場人流仍偏冷清。(圖/Getty)

 

復甦底氣不足

買LV大排長龍   中級商場卻沒什麼人

 

以這次市值成長排名第41名的中國知名手機電商平台拼多多為例,儘管其市值相較去年成長了111%,淨利也大幅成長了275%,但若觀察反映公司「未來成長潛力」的股價表現,拼多多今年高點來到104美元,大約僅回到2021年中的水位。

 

「恢復還是偏弱。」曾在疫情爆發初期精準預估中國經濟走勢、現任海通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的梁中華,在近日報告中指出,雖然中國第一季度的消費確有顯著反彈,但增速僅回到了2021年的狀態,與疫情前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換句話說,在梁中華看來,中國消費顯然是復甦了,但復甦的「底氣」並不足夠。這是中國經濟「復甦之年」的一大挑戰。

 

對此,在上海工作多年的雲芳亦深有感觸,她觀察,疫情讓中國財富M型化問題進一步加劇,導致目前中國的消費動能呈現兩極化的分布。

 

「我聽到很多大老闆在疫情期間是更有錢了。」至於一般人,雲芳感嘆,他們一是工作比往年更難找,二是即使找到工作,也面臨企業端的「降本增效」壓力,「開出的職缺往往都包山包海(意味什麼都要會),然後才給那麼一點錢。」

 

反映在消費上,另一位在上海多年的台商觀察,「在商場排隊買LV(路易威登)的是很多,但很多中級商場,就沒什麼人。」

 

昆山

 

昆山

 

昆山

(圖/攝影組)

 

通縮訊號出現

民眾收入成長預期轉弱   消費呈現分化   

 

另一方面,與「內需成長」相悖離的是,根據近期中國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數據顯示,三月CPI相較去年同期僅成長0.7%,相較前1個月更是下降了0.3%;至於PPI,則是相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5%,已連續6個月為負值。不少人士憂慮,這是否代表中國經濟即將邁入長期「通縮」?

 

對此,多數經濟專家認為,中國經濟「罪不至此」,CPI的弱勢應只是反映大宗商品價格回落的短期現象,但陶冬提醒,會出現通縮訊號,終究代表了市場「預期」的改變。

 

陶冬觀察,當前中國的消費復甦和民眾的「收入預期」之間,明顯存在矛盾,這也可從當前中國消費分化的趨勢看出端倪。他舉例,「餐食、旅遊、會展的火爆,和大宗耐用品消費的低迷形成強烈對照。」據他觀察,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雖然今年來有所成長,但民眾對收入的「成長預期」,至今並不理想。

 

「預期」轉弱又會如何?陶冬警告,這恐怕會形成一股壓抑物價成長的「向下螺旋」,「企業對盈利的預期下降,投資就少了;消費者對收入的預期下降,消費就少了。」他解釋,按照過往經驗,通縮是一種自我生成、相互傳染、不斷升級的情緒,「通縮心態一旦形成,糾正會很難。」換言之,要從目前反彈性的復甦,走向更廣泛、可持續的成長,勢必得改善民眾對收入增長的預期。

 

然而,要改善收入預期,除了要穩住與中國民眾財富高度攸關的房市之外,另一個關鍵,即是企業要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這,進一步帶出中國經濟在「復甦之年」的另一個挑戰:如何重振民營企業的投資信心?

 

時間先回到4月中,當時,中國海關總署公布3月份出口統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額年增14.8%,遠高於市場預期的衰退7%,超強的出口表現,跌破不少專家眼鏡;在3月逆襲下,中國第一季出口繳出年增0.5%的成績,遠勝台灣、韓國同期的雙位數下跌。

 

對於這份亮眼數據,陶冬卻語帶保留指出,相關數據和中國各地港口所傳出的反饋之間,並不匹配,「我需要在美、歐的進口數據公布後,進一步尋找佐證。」另有專家解讀,出口超預期成長,或因去年12月至今年1月疫情爆發,耗盡了廠商的庫存,現在恢復生產,要追趕完成之前積壓的訂單所致。

 

對數據打問號的不止陶冬,各方都在尋求解答。「出口可能處於盲人摸象的狀態。」中國東吳證券在報告中如此寫到,該券商回頭反看去年中國各地方政府數據,提出的可能答案是「中西部內陸城市出口加速」,而這又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需求有關;但無論如何,「只要成熟國家的經濟週期尚未見底,中國出口的反彈都是不穩的。」報告如此強調。

 

出口顯露疲態

昆山台商:多數工廠不招人,甚至裁員

 

確實,當場景來到中國電子製造業的重鎮江蘇省昆山市,與亮麗出口數據形成對照的,是另一番光景。

 

在台商西進中國的巔峰時期,在這個距離上海約50公里遠、有「小台北」稱號的城市,一度聚集了逾十萬名台商,鼎盛期間,據說昆山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家台資企業,是台商在中國投資最密集的地區。昆山的景氣榮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就宛如中國製造與外貿出口的晴雨表。

 

這個晴雨表,如今透出了什麼關於中國經濟的訊息?

 

4月底,本刊特派記者實地走訪昆山,來到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部的人力資源招聘市場,據一位在地台商回憶,過去每逢周三和周六,招聘市場往往人滿為患,擠滿了想要找工作的外地勞工,還有急著搶人的企業代表攤位。

 

但如今,映入眼簾的景象,是閉鎖的大門,人員只能從側門進出。進入之後,曾經人聲鼎沸的入場處一片空蕩,走進大樓內部的主招聘場區,本刊發現僅有零星4、5家的企業在招聘。在另一端的零時工招聘區域也是類似景況,僅有孤零零的電子牆上,在富士康的招聘欄位,映出幾個斗大的紅字:打卡7天補貼8百元。

 

談及招聘市場的蕭條,從事汽車零組件的昆山台商文宏(化名)向本刊指出,原因很簡單:因為廠商都落跑了。他回憶,去年四月上海封城之後,客戶訂單都往外跑,很多大公司往其他地方移動,台廠也都跟進外移。

 

文宏苦笑說,中國媒體報導,以前昆山工廠招兩百人,現在只招20人,這或許都還是經過「美化」的樂觀情況,「實情是,多數工廠現在是根本不招人,甚至還在裁員。」他以自家工廠為例,「從去年第四季到今年第一季,我們人力大概減了20%到25%。」

 

另一位近日拜訪蘇州的台商則觀察到,對比高峰時期,蘇州當地台商估計已有三分之一離開,而剩下三分之二、因為種種因素「難以離開」的,儘管工廠還在,產能大多已轉移出去。

 

供應鏈外移,企業不願招人,甚至裁員,就業市場的寒冬,也相當程度反映在居高不下的中國青年失業率上。

 

李強經濟學

 

就業市場寒冬

青年失業率逾19%  勞動生產力堪憂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中國16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在3月份高達19.6%,持續在去年7月創下的19.9%史上高位區間徘徊。回顧過去幾個月,在知乎等中國指標論壇與社群媒體上,充滿了許多哀嘆「畢業即失業」的「抱團文」,其間更不乏有批評中國官方政策失當的聲音。

 

對此,熟稔兩岸政經發展的台灣經濟研究院六所所長吳孟道觀察,如果青年失業率遲遲壓不下來,中國勞動生產力勢必受到衝擊,這在當前中國人口紅利消失,老年人口持續增加的背景下,「未來中國經濟恐怕出現大問題。」

 

這也是為何,新任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自今年3月上任後,立刻積極喊話並推出相關政策,試圖穩住民營企業與外資的信心。例如,在3月14日新一屆國務院第一次常務會議上,李強表示,「要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依法保護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公平競爭。」又例如,在3月17日新一屆國務院全體會議上,李強則說,「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對此,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像是海南省政府在3月底就發布了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26條措施,其中強調「對民營企業家涉案人員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訴的不訴、能不判實刑的不判實刑。」

 

幾天後,上海也發布了針對穩外資、外貿的41項措施,包括圍繞財稅、金融、人員往來、進出口等方面提出支持或便利化舉措,推動外資項目落地等。

 

「看起來,他(李強)對中國現階段面對的挑戰,是有深刻理解的。」論及這位被習近平一手提拔、過去缺乏中央歷練的「跳級總理」上任至今表現,經濟學人智庫(EIU)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蘇月向本刊表示。

 

蘇月觀察,李強上任以後體現了比較務實的工作方式,她舉例,最近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他強調要幫助企業穩出口訂單,並延續實施國家助學貸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償還政策,都可看出他清楚意識到,出口放緩和青年失業率問題,是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兩大困境。

 

然而,在面對中國中長期的經濟結構性問題上,蘇月坦言,現階段尚未看到新政府有比較明確的舉措,「預計今年年底的中共三中全會召開後,才會有更清晰的政策方向。」

 

中國全國房市各期間銷售年增率

 

國安異軍突起

官方喊備戰  軍工、半導體、航太猛進

 

此外,蘇月補充,短期經濟挑戰只是中國政策考量的其中一環,中國的政策制定還會考慮其他因素,「例如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長期發展和安全議題。」

 

確實,綜觀今年以來中共的不少人事布局與政策,都帶有相當濃厚的軍工色彩,例如不少分析人士留意到,在兩會後新就任的四位副總理中,就有兩位具國安背景,如此景況為二十年來首見;又例如,中國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圍繞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邊鬥爭、邊備戰、邊建設」,「全面加強練兵備戰」,以及今年中國國防預算增速創下近四年新高等。

 

事實上,中國官方政策往「國安」的轉向,也相當程度反映在此次《今周刊》一千大的排行榜中。本刊梳理發現,今年擠進一千大排行的中國企業當中,軍工、半導體、航太等與國安相關的企業,共有78家,遠高於去年的60家;在市值排名進步部分,此次進榜的國安相關企業,家數達到55家,亦高於去年的41家,除此之外,不少進榜企業皆有「國資」背景。

 

以今年市值成長率排名第八的中航電測為例,其為中國央企航空工業集團的下屬企業,主營軍民用智能測量和控制產品;另外,像淨利成長排名61的北方華創,是由北京電控聯合七星集團、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微電子所和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共同出資設立,主要業務涵蓋半導體設備與精密零組件等。這也帶出了中國復甦之年的第三個經濟挑戰,亦即難以阻擋的「國進民退」浪潮。

 

事實上,不僅軍工產業高唱「國家至上」,在貢獻中國經濟約兩成五的房地產業,亦可看到類似情況。對此,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即在日前指出,之前中國的房地產行業是國企比率小於二○%,民企大於八○%,但他留意到,愈來愈多地方國企,例如城投公司,開始直接參與房市開發。陸挺預期,在這一輪房市洗牌之後,「房地產行業國企、民企比率會發生很大逆轉。」

 

除了軍工與國安的異軍突起之外,近年成長迅猛的電動車與新能源產業,去年表現也更進一步。

 

綜觀此次一千大排行榜中,進榜的中國新能源企業多達101家,比去年多出27家;營收成長率前一百大中,新能源企業即占了44家,可謂今年榜單中表現最亮眼的產業。

 

「中國的汽車市場正來到一個十字路口。」回顧剛結束的上海車展,國際媒體一面倒的盛讚中國電動車的發展,陶冬在受訪時,亦坦言受到了不小「震撼」。

 

陶冬感嘆,在這次車展中,無論是整車還是零件,傳統汽車的蕭條表現得一覽無遺,「上百年的技術儲備和製作經驗,被電動汽車的體驗和成本擊垮了。」相較之下,他認為,這三年中國的電動車在激烈競爭中迅速成長,「在不同檔次的市場都展現出很強的競爭力。」

 

實地走訪上海車展的雲芳,亦向本刊分享,指此次車展的亮點之一,是比亞迪旗下高端品牌「仰望」所推出、售價高達109.8萬人民幣的U8純電休旅車。「幾乎所有(參展)的人都被吸過去了!」雲芳表示,過去談到比亞迪,想到的可能是滴滴打車,也就是比較偏向中低端的品牌形象,與歐美豪華車企仍有一段距離,「但在車展過後,這樣的印象基本已被打破。」

 

中國汽車業通過電動車實現了一場逆襲,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國產電動車產業鏈已經成形。」陶冬評論。

 

不過,中長期願景看似美好,但展望今年,中國新能源產業恐須先面對產業景氣大幅回落的「骨感現實」。其中一個「骨感現實」,是碳酸鋰價格的暴跌。

 

過去兩年,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熱銷,對電池材料的大量需求,讓碳酸鋰價格暴漲逾十一倍。從去年第四季開始,新能源汽車銷量成長放緩,相關產業鏈價格集體回落,碳酸鋰價格更是跌得一馬當先。過去幾個月裡,碳酸鋰的價格從最高接近每噸六十萬人民幣,直線滑落至不到二十萬人民幣。

 

中國軍工、半導體企業進榜一千大概況

 

中國電動車

分析認為,近三年中國電動車的綜合實力,已可與歐美龍頭車廠比肩。圖為比亞迪於上海車展亮相的電動休旅車U8。(圖/Getty

 

新興產業逆風

碳酸鋰價格暴跌  新能源車秩序恐重整

 

碳酸鋰價格的暴跌,意外牽扯出中國電動車電池龍頭寧德時代「讓利失敗」的窘境插曲。原來,今年2月,寧德時代推出了「鋰礦返利」計畫,擬透過讓利給下游,藉此鎖定車商的長期訂單,具體作法是,車商部分電池採購以每噸20萬人民幣的碳酸鋰價格計算,剩餘部分則按照市價計算。

 

「寧王」提出上述計畫時,碳酸鋰價格還在每噸四十四萬人民幣,車商可透過參與讓利計畫降低成本,但不到兩個月內,價格就跌破寧德時代的讓利標準。

 

上游價格大幅回落,直覺上有利於中下游企業的獲利改善,對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長期發展而言,應是利多消息才對。但業界普遍認為,碳酸鋰價格崩落的背後,其實隱含了中國新能源車產業鏈面對未來的未知與徬徨。

 

「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於2022年12月31日終止,之後上牌的車輛不再給予補貼。」前年年底,一份由中國財政部、工信部等共同聯名的公告,宣布此前實施13年的「國補」政策,確定於2023年退場。所謂「國補」,即指政府對消費者提供購置新能源車的補貼政策。

 

趕在國補退場前的最後一年,中國新能源車狂催銷量,去年全年賣出近689萬輛,年增93%,龍頭比亞迪更賣出了187萬輛,年增152%。但時序進入2023年1月,比亞迪單月銷量立刻較前月驟減近36%。

 

碳酸鋰的行情,多少反映了業界對中國新能源車未來需求的預期,在國補退場後,各方認為中國相關業者自此進入「以價換量」的新階段;換言之,整個產業的秩序恐將重新調整。一位中國新能源產業人士評論,中下游業者現在的想法多半「以不變應萬變」,「因為,沒人知道谷底在哪。」

 

新能源產業對前景的「迷惘」,就宛如當前中國經濟的一面縮影。

 

迷惘,因為消費復甦的「底氣不足」;迷惘,因為供應鏈的持續遷移;迷惘,因為「國進民退」的產業趨勢難擋。這,就是復甦之年的新中國。

 

當傳統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與出口已顯疲態,新興產業又遇逆風,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跳級總理」李強,能否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充分授權下,走出經濟新局?一切的一切,留待時間給出答案。

延伸閱讀
一個台幹的告白:我在大陸拼鬥的所見所思
一個台幹的告白:我在大陸拼鬥的所見所思

2018-01-09

中國鐵娘子董明珠霸氣送房  為何還是留不住人才?
中國鐵娘子董明珠霸氣送房 為何還是留不住人才?

2018-01-03

2018年投資大題目 台商淘汰賽開始!
2018年投資大題目 台商淘汰賽開始!

2017-12-30

台商在喊凍漲薪資  這家陸企上PTT用月薪25萬徵台幹
台商在喊凍漲薪資 這家陸企上PTT用月薪25萬徵台幹

2017-12-13

獵殺計畫啟動!餓狼式查稅讓台商玩完?
獵殺計畫啟動!餓狼式查稅讓台商玩完?

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