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近十年來,全球知名企業頗不乏更名的例子,鑑往知來,究竟這些企業為什麼要改弦易轍?改名之後,真帶來更輝煌的前景嗎?
世界最大民營企業改名,絕非輕率之舉。沃爾瑪(Walmart),這家員工超過230萬人、年營收4,859億美元(約新台幣14.6兆)的全球零售龍頭,即將把公司名稱從「Wal-Mart Stores, Inc.」,變更為「Walmart Inc.」;這個訊號意義無比重大,勢必對未來零售業競爭帶來另一番新局。因為這代表沃爾瑪將重整戰線、大舉布局以往落後的電商通路,不再讓亞馬遜繼續主宰線上市場,甚至「侵門踏戶」、透過併購全食超市(Whole Foods)侵蝕沃爾瑪的老本行-實體零售。
其實最近十年來,全球知名企業頗不乏更名的例子,鑑往知來,究竟這些企業為什麼要改弦易轍?改名之後,真帶來更輝煌的前景嗎?讓我們透過四個小故事,為讀者整理歷史經驗。
1.APPLE
蘋果肯定是近年來,企業更名、轉型的經典教案。2007年1月9日,就在賈伯斯手持第一代iPhone亮相後同一天,他也在同個舞台上宣布,公司將拿掉名稱中的「電腦」兩個字,改為簡潔的「Apple」。事後回顧,這當然宣示著蘋果不再專注過去的電腦市場,而是把行動裝置、雲端運算視為新的成長引擎。改名十年,蘋果股價走勢已無須贅述,一言以蔽之:整整大漲十三倍!
2.STARBUCKS
星巴克自始至今都賣咖啡,但如今的商標,是經過修改的新版本。2011年1月5日,星巴克董事長(當時兼任執行長)的舒茲宣布,在成立四十年之際,將把公司名稱裡的「咖啡」去掉,同時大幅修改商標、放大女妖的圖象比例,商標內也不再有星巴克咖啡字樣;盡管這個作法,一度觸怒不少忠實顧客,但舒茲當時為這個形象工程解釋:「我們將一如既往扮演好咖啡零售商,但可能有一天,打上星巴克名稱的商品,並未含有咖啡成份。」
星巴克和蘋果一樣,選擇從名稱開始改變自己,在全力擴張中國市場、發起數位轉型及跨入精品咖啡等策略助力下,星巴克的稅後淨利從當年度的12.8億美元,增長至2017年度的28.9億美元,股價自更名迄今也上漲超過250%,更名及背後一連串策略整合的效果,顯而易見。
3.KERING
這個精品集團原稱PPR,旗下有GUCCI、PUMA、Bottega Veneta、YSL等知名品牌,自1995年以來就是巴黎證商公會指數(CAC 40)成分股,為法國最知名的商業集團之一,也是僅次於法國LVMH、瑞士Richemont(歷峰), 全球規模第三大的精品集團。2013年,它改名為「KERING」,並同步發表發音十分相近的中文名稱:「開雲」。
開雲集團總裁 François–Henri Pinault(亨利皮諾)解釋,當初定名是將大股東家族名稱Pinault,與主要事業 Printemps(春天百貨)、Redoute(樂鐸郵購)連在一起,於是成了PPR;後來春天百貨轉手、樂鐸郵購也脫離集團範疇,為了不讓事業領域過於和家族掛勾,所以決定改名。 亨利皮諾指出,「Ker」在家族故鄉-法國布列塔尼方言,是代表家的意思,希望透過名稱,塑造一個更具有文化感受的品牌。至於同步提出中文名稱,原委更簡單,「因為中國是我們最大的市場」。
改名三年,開雲集團股價漲幅超過130%,表現遠勝同期法股指數漲幅37%;以2017年第三季財報為例,集團由於旗艦品牌GUCCI繳出超過一倍的電商銷售成績,單季營收年增率達28%,增加至39.3億歐元,顯見開雲集團仍持續受惠經濟復甦帶來的銷售上揚。
4.TAPESTRY與特斯拉
2017年還有兩件值得注意的改名案例:其一是電動車龍頭特斯拉,於2月1日宣布將公司登記名稱裡的「汽車」(motor)字眼拿掉,參考蘋果往例,特斯拉此舉可能代表公司將在電動車產品之外,嘗試進軍更多電池相關應用。
另一件企業更名,則是原來叫做COACH的品牌,宣布更名為「TAPESTRY」(掛毯)。公司執行長路易斯(Victor Luis)直言,由於近年來TAPESTRY陸續併購 長靴製造商Stuart Weitzman、 精品手提包品牌Kate Spade,為了避免混淆品牌意含、讓旗下事業各自發揮,才決定改弦易轍。
無論是特斯拉或TAPESTRY,更名迄今都還不到一年時間,股價雖然都稍稍略勝指數一籌,但企業更名背後的戰略轉型,效果成敗還有待考驗。
以沃爾瑪來說,因為跟不上轉型步伐,被投資人棄守的窘境,困局顯而易見,反應在股價上,即使今年來出現一波急漲,但最近五年沃爾瑪的股價漲幅僅42%,竟然還只有標普五百指數漲幅83%一半左右;這次大刀闊斧從改名宣告戰略轉型,會帶來多少效果,相信不久之後,就會見到初步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