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德國敏斯特,不會相信藝術可以這麼生活化;不看「敏斯特雕塑計畫展」(Skulptur Projekte Mnster,以下簡稱「雕塑展」),也不會相信當代藝術有這麼多可能性。
城鎮的雕塑展
敏斯特,是座人口只有30萬人的優雅淳樸大學城,也是公認的自行車之都。在德國宗教改革期間,是「敏斯特反叛」(Mnster Rebellion)的發生地,亦是1648年標誌著「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結束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Westflischer Friede)的簽署地。而在歷經50年所舉辦的「雕塑展」,和該鎭所累積的雕塑概念作品,皆展現出城鎮熠熠生輝的長久榮光。
自1977年,德國美術館長兼策展人的柯尼希(Kasper Knig,1943-)策劃「雕塑展」,從此讓敏斯特小鎭舉世聞名,同時在當代藝術發展史上,留下劃時代篇章。從「雕塑展」誕生以來,柯尼希持續擔任總策展人,他始終「以不變應萬變」,為藝術展演中的異數。
除了策展人及主題50年不變,更有多位藝術家連續幾屆參展,許多展品更在展覽之後被原地保存下來。觀眾可以在觀看新作之餘,亦欣賞歷屆舊作,在新舊交錯中,增添豐富色彩與傳承價值,讓人們在時間刻痕中,體悟藝術的永恆性。
其中,幾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包括土耳其藝術家艾克曼(Ayşe Erkmen)在傳統運河上的作品《水底橋樑》(On Water),在河中加裝連接板橫跨兩岸,參觀民眾脫鞋捲褲下水行走,新鮮有趣。
其中,幾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包括土耳其藝術家艾克曼(Ayşe Erkmen)在傳統運河上的作品《水底橋樑》(On Water),在河中加裝連接板橫跨兩岸,參觀民眾脫鞋捲褲下水行走,新鮮有趣。
知名法國藝術家雨格(Pierre Huyghe)的作品《After ALife Ahead》,在廢棄溜冰場打造有如西安兵馬俑遺跡的場景,將地面切割成幾何石塊,並以癌症患者的細胞分裂為概念,表現出複雜的生命隠喻,觀眾行走於彷彿廢墟的土丘間,有如在審美測試室中,感悟生命循環的微妙變化。
而位於LWL藝術文化美術館(LWL Museum fur Kunst und Kultur)前方的摩爾(Henry Spencer Moore)的作品《射手》在1996年設置時,曾引起當地民眾的非議與微詞。本屆參展藝術家伯尼(Cosima Von Bonin)及博爾(Tom Burr)便對此開了個小玩笑,他們打造一部大拖車,車上載有一訂製木箱,將托車停放在摩爾的作品前,隱隱意味著:「市民們若不喜歡摩爾的作品,讓我們載走它!」幽默風趣,也十足反諷。
十年練劍的展覽策略
外界慣以「十年練劍」來形容「雕塑展」,十年一展的特性不僅成功打造城市榮光,更爲現代人面對藝術提出了值得我們推敲的賞析視角與態度:
而位於LWL藝術文化美術館(LWL Museum fur Kunst und Kultur)前方的摩爾(Henry Spencer Moore)的作品《射手》在1996年設置時,曾引起當地民眾的非議與微詞。本屆參展藝術家伯尼(Cosima Von Bonin)及博爾(Tom Burr)便對此開了個小玩笑,他們打造一部大拖車,車上載有一訂製木箱,將托車停放在摩爾的作品前,隱隱意味著:「市民們若不喜歡摩爾的作品,讓我們載走它!」幽默風趣,也十足反諷。
同樣在美術館中,狄恩(Michael Dean)作品《溫柔多情》(Tender Tender)利用美術館天井玻璃棚,罩上塑料薄膜,舖以泥堆雜枝,任民眾行走其間並感受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像。日本藝術家田中功起(Koki Tanaka)則以與當地人的互動,作為臨時實驗與創作《臨時研究:Workshop#7如何共同生活並分享未知》,邀請當地民眾,同蓆共眠互吐心聲,一來反應咫尺天涯的現代人性,同時也應驗:身體是最好的雕塑作品。
十年練劍的展覽策略
外界慣以「十年練劍」來形容「雕塑展」,十年一展的特性不僅成功打造城市榮光,更爲現代人面對藝術提出了值得我們推敲的賞析視角與態度:
藝術必須貼進生活,與民眾呼吸、生活同在;
雕塑多元化:是空間也是時間,更可以是聲音、影像或互動體驗;
藝術創作的生命:原創性固然佳,但若能與地景結合,與現成物作呼應,或者與身體經驗同在,也是當代藝術的新趨勢;
慢工出細活:藝術盛會需要花時間孕育、思考與規劃,即便十年一檔也並不算久。有計畫地推辦活動,只要方向正確,必將收瓜熟落地、水到渠成之效。
十年一展的苦心,50年的累積見證,令「雕塑展」顛覆傳統印象,在當代藝術的真理探索與傳承中保藏涵養與豐碩成果,令人感動與期待。筆者衷心向策展人柯尼希致敬,也對敏斯特「擇善固執」的精神,喝采叫好!
雕塑多元化:是空間也是時間,更可以是聲音、影像或互動體驗;
藝術創作的生命:原創性固然佳,但若能與地景結合,與現成物作呼應,或者與身體經驗同在,也是當代藝術的新趨勢;
慢工出細活:藝術盛會需要花時間孕育、思考與規劃,即便十年一檔也並不算久。有計畫地推辦活動,只要方向正確,必將收瓜熟落地、水到渠成之效。
十年一展的苦心,50年的累積見證,令「雕塑展」顛覆傳統印象,在當代藝術的真理探索與傳承中保藏涵養與豐碩成果,令人感動與期待。筆者衷心向策展人柯尼希致敬,也對敏斯特「擇善固執」的精神,喝采叫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