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晨星至六月底的組別績效排行,歐洲、印度與大中華三大族群績效逾20%,是大贏家。但「勝利」的日子還有多久?從政經局勢來看,下半年各有變數,投資配置須有所因應。
聯博前瞻主題基金經理人Daniel C. Roarty大膽預測,「雖然近期市場情緒持續改善,但全球股市短期展望仍充滿不確定性,且對央行的動向十分敏感。」也就是,即使各方預期長線趨勢走高,但短線現象不僅可能持續衝擊市場,更可能演變為長期的現象。
二○一七年可謂是歐洲市場鹹魚翻生的一年,歐元區今年第一季GDP上修至一.九%,七月初公布的最新失業率數字也維持在九.三%,為二○○九年以來的低點。晨星最新報告指出,政治風險下降、企業獲利與經濟數據樂觀三大因素,帶動歐股上半年強勁表現。
▲點圖放大
歐洲》購債幅度縮減過快 單筆買者 可趁高點獲利了結
從市場面來看,據研究機構EPFR數據顯示,即便是上半年的尾聲,六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八日,歐洲股票型基金仍持續吸引二十三.一三億美元流入,不僅是連十四周淨流入,還創一年半來最大淨流入,顯見歐股題材持續發酵。
不過今年初本益比(P/E ratio)約在十六、十七倍,相對便宜的歐洲成熟市場股市而言,如今也不再那麼「俗又大碗」,截至六月三十日為止,MSCI歐洲指數的本益比已經來到二十一.三七倍,遠高於新興市場指數的十四.八九倍;另外根據MSCI歐洲指數統計至六月三十日為止,針對歐洲已開發國家股市,本益比更高達 二十一.三七倍。
「我們認為歐洲央行購債幅度縮減過快,可能會帶來一些風險,」貝萊德首席投資策略師董立文(Richard Turnill)在他們最新的下半年展望中表示。雖然歐洲央行(ECB)總裁德拉吉六月底在演說中提到,將持續現行的寬鬆貨幣政策,不過根據七月六日公布的歐洲央行六月會議紀錄,放棄現有「超寬鬆」貨幣政策,包括縮減購債規模,確實已經成為歐洲央行會議中的選項。
因此,單筆買歐洲基金者,不妨可趁高點獲利了結,俟拉回再規畫分批買進。定期定額者,可先贖回部分部位,建議扣款持續的同時,可縮小買進金額,俟出現較大跌幅時,再加大扣款力道。
今年上半年,大中華市場可說是話題不斷,先是港股受惠於出口轉強、內需強韌,前六個月大漲超過十七%,創下二○○七年以來最大漲幅,香港股票型基金報酬高達二三.三九%。此外,中國在六月中旬「入摩」闖關成功,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更帶來新一波的吸金題材,不僅上半年上證指數上揚二.七五%,中國與大中華股票基金分別大漲二三.一七%與二一.六八%。
中國》債務過高問題仍在 金融股比重越高 越要避開
然而,與歐股狀況不同,中國市場不論從市場表現、政府措施,或是經濟前景看來,都給人撲朔迷離的感覺,市場在上半年也是漲跌互見。就在上證綜指強勢上漲同時,深證A股卻下跌三.九二%;除此之外,中國官方強化金融監管措施,貨幣政策也可能轉趨緊縮,恐會影響股市動能。
「中國經濟成長很可能是被低估,而非高估的。」阿爾發金融科技總經理陳志彥,大膽挑戰過去市場認為中國經濟成長「人為造假」的共識。他引用VoxEU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如果運用衛星技術所獲得的「夜間燈光投射」(nighttime light intensity)資料來看,中國實際經濟成長的狀況,可能還高於官方所公布的數據。
「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中國經濟成長始終沒有掉入『硬著陸』的陷阱之中。」陳志彥表示,「也就是說,到底中國的經濟成長數據是否被高估?過去我認為肯定如此,但現在可能不會那麼確定。」董立文也認為,中國經濟成長的短期風險是「過度誇大的(overstated)」。
不過中國的兩大風險,資金外逃,以及債務過高的問題,依舊讓市場擔憂。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資料,截至六月底以前,雖然新興市場寫下連續七個月資金淨流入的亮麗成績,但中國卻是連續三個月資金淨流出,五月外流二百三十億美元,但與去年同期五月流出超過四百億美元相比,已經減緩許多。
綜合上述,中國基金雖值得長抱,但考量債務過高的老問題,基金標的選擇盡量避開金融股比重過高基金,而是以基礎建設、內需消費或高科技產業為主的基金為宜。
此外,中國股市波動一向劇烈,也應設好停利與停損,若手握報酬率逾二○%的中國基金,應降低至少三分之一部位,保留逢低加碼的實力。
今年以來,印度可說是氣勢最旺的單一國家主題基金,上半年報酬率高達二四.四八%,Sensex指數漲幅來到十五.八九%,尤其在第一季GDP成長率僅年增六.一%的狀況下,代表外資對於印度總理莫迪一連串改革措施相當具有信心。
境內印度相關基金規模最大的瀚亞印度基金經理人林庭樟認為,金融保險將是印度最值得關注的產業之一,因為印度過去投資習慣相當保守,黃金反而是主力投資標的,但在去年廢鈔事件之後,銀行體系可以掌握的資金增加,再加上金融環境更加開放,可望帶動當地產業的發展。
印度》本益比過高疑慮浮現 吸引力降低 可以考慮減碼
不過印度的就業市場表現,似乎沒有跟上經濟成長,而諷刺的是,自動化生產不僅是帶動印度經濟轉型的利器,也可能是帶來失業問題最主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過去被認為價廉物美的印度股市,也開始出現本益比過高的疑慮。MSCI印度指數的本益比已經來到二十一.○二倍,遠遠超過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十四.八九倍,以及MSCI金磚四國指數的十四.五八倍,顯示印度股市估值已經不如過去具吸引力。
拉長時間來看,投資印度基金三年,年化報酬率九%,本益比較南韓與台灣貴,是今年上半年三個海外基金贏家中,最值得大幅減碼,獲利了結的標的。
股票市場有句名言:會賣的才是師父。全球金融市場詭譎莫測,買著抱著不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懂得適時獲利了結,才能使投資功力與實力更上層樓。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