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經濟學家賽門.強森,日前來台參加《今周刊 》「二○一七創新經濟論壇」,與台灣金融業、新創企業意見領袖交流,同時,也為台灣的金融科技找出勝出關鍵。
《今周刊》六月二十二日舉辦「二○一七創新經濟論壇」,邀請國際貨幣基金(IMF)前首席經濟學家,也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教授賽門.強森(Simon Johnson)來台演講,並與台灣金融業、新創企業的意見領袖座談,就是為了找出台灣的勝出關鍵。
金融科技的威力到底有多強?「二○一二年十一月,麻省理工學院送給了一批入學新生價值一百美元的比特幣,當作入學禮物。」強森在演講中說。算一算,當時這個小禮物大約價值新台幣三千元。
比特幣的啟示 機制剛起步,幣值翻二百倍
「有些學生想辦法脫手,大部分的人則留著。」他說。沒人想到,當時一元比特幣等同於美元十三元;現在,一枚比特幣價值二千五百美元,當初學校給的小禮物竟增值近二百倍,現在變成了新台幣六十萬元的資產。
「留在手上的學生,現在可以用它來付學費了;不久以後MIT也會接受比特幣當學費。」強森說。
不過,最讓他興奮的是,比特幣雖然近一年水漲船高,「但是整個比特幣及區塊鏈科技,仍在萌芽的初期。」
- 區塊鏈(Blockchain):區塊鏈可將資料透過密碼分散儲存在網路上許多電腦中。因為資料在網路上加密,可排除中介機構的角色(如銀行),且更難竄改,也能應用在智慧財產權、實物的履歷、交易結清、股權等金融資產上。
他指出,整個比特幣的市值大約四五○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三五兆元),比起全球八十五兆美元的流通貨幣,小到不能再小。「而且,比特幣每秒只能處理七筆交易,每筆交易要十分鐘的時間做區塊鏈運算;VISA信用卡每秒卻可以做五萬九千筆交易。」
怎麼說,比特幣都不是一個成熟的交割機制,但這也代表,金融科技未來的發展機會,比大家想像的都要大,因此搶著進入這個新興產業的國家更多。
這次來台,強森除了演講及座談,他也私下與台灣金融主管機關的官員會面,討論金融科技政策發展。當強森聽到PayPal(第三方支付平台)因為法令限制而退出台灣,眉頭皺了一下。
「很可惜,」強森建議,台灣在金融科技的政策上,可以多參考新加坡的作法,「新加坡的金融法規非常嚴謹,但他們也是最讓我刮目相看的國家。」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負責金融科技的官員來MIT找我時,我被他們嚇到了。」強森回憶。「其他國家的官員對金融科技憂心忡忡,關心的都是法規、監理制度,看的是風險,但新加坡不是。」強森說:「他們不在乎regulation(法規),他們要的是innovation(創新)。」
建議一:台灣太重視風險 讓創新科技帶領法規開放
強森透露,那次見面沒過多久,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就開始和MIT合作一項金融科技的案子,這是他所知MIT第一次與美國以外的國家合作研究金融科技。「雖然英國央行、加拿大政府也都非常積極,但是新加坡那種對新科技『飢渴』的態度,讓我印象十分深刻。他們是鐵了心要領導全球。」強森說。
「我了解!台灣的政府和企業都『怕死』,新加坡的企業卻『怕輸』!」此話一出,在場有一名在台灣的創業家莊欣偉迫不及待呼應強森,他是金融機構人工智能的新創公司PAND.AI創辦人,雖然在台灣創業,但第一個客戶是新加坡的東京海上產險(TMLS),現在也準備關掉台灣辦公室,搬到新加坡。
「台灣的企業習慣用嚴格的法規當成藉口,很難接受新技術。」莊欣偉說,他在台灣踢了不少鐵板;反觀新加坡企業,只見了一、二次,就答應和他合作。「在金融科技這個領域誰勝出?一比就知道。」
「台灣要更開放。」面對這個問題,在論壇中與強森對談,曾提出《台灣金融科技白皮書》的金管會前主委王儷玲這麼說:「政府的確有在努力,要通過《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讓『金融監理沙盒』落實。」
金融監理沙盒:允許業者在可控制的風險下,於沙盒內 進行實驗,避免法規限制住創新。
王儷玲說:「但是未來三到五年,是一個全世界發展上很關鍵的時期。政府應該要讓金融業可以放手去嘗試。例如現在《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還沒通過,但很多監理機制和鼓勵手段,不用進沙盒,政府就可以先規畫出來,讓金融業有信心、努力去做。」
面對台灣對創新科技的風險意識,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家庭體適能Fitmily創辦人詹益鑑,也在論壇提出看法:「台灣現在缺少的,是典範轉移。現在手上握有資源的上一代,不了解為什麼新世代創業有這麼辛苦,因為過去他們是配合政策成長、經濟的成長。」但是當全球價值鏈已從過去「硬體製造業」時代,轉為「網路軟體業」時代,「台灣反而在二○○○年以後,就沒有在網路上有大的投資。」
建議二:以製造業為後盾 建立獨一無二的區塊鏈優勢
對台灣長久以來的「軟硬世代交替」,強森也有一套見解。他認為,台灣過去建立的製造業,並不是包袱,而是優勢。「台灣的製造業,在全球還是很有競爭力。所以,你們有很強的供應鏈,這個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的供應鏈,就是台灣可以在區塊鏈上發揮的好機會。」
他舉例,杜拜現在正在嘗試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貨櫃履歷表,進而掌握全球的貨櫃資訊平台。透過區塊鏈的多方認證,貨櫃裡的貨物都有完整履歷,而且無法竄改。「未來,杜拜查海關不用開貨櫃,他們就可以看到裡面所有的東西;而且沒有人可以在杜拜走私、逃得了稅。」
強森透露,現在有一家北歐的貨運公司,正在和MIT合作,研發這種區塊鏈技術。「台灣腹地小,但在全球供應鏈又很重要,有很多這種實驗機會。如果台灣的立法者支持,我會建議他們來台灣做技術合作,把台灣當成全球貨運區塊鏈平台的試點。」
最後,強森提醒,不論發展任何創新,最後都得回到人才。「在MIT,我們鼓勵學生走出去。我辦了一個創業課程,現在已把五百個學生送到世界各國的當地企業實作,幫企業建立解決方案。」
也因此,強森在他的演講中對台下的年輕人強調:「看到問題,然後想辦法解決問題,才能萌生新的點子。如果你在銀行工作,卻發現你的公司在金融科技上態度很保守,你應該要很擔心,你應該要和同事或上司討論,思考新的可能性,才有辦法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
在強森的眼中,台灣對金融科技等創新的整體態度雖然保守,卻仍有許多能夠善用的優勢。「政府和金融機構的上位者也一樣。我們對法遵、風險控管等很重視,但是在面對金融科技、新的解決方案時,我們不習慣去想這些東西。」王儷玲觀察:「但是,科技人是很會想的。所以我看到很多金融科技創新的案例,都是從外面找科技人進來,用他們的角度來建立這個改變的能量。台灣真的不能再等了!」
強森透露,包括英國、加拿大、美國及新加坡政府,都在大力推動金融科技,要當產業領頭羊,台灣更不可落後。(攝影/吳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