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經問過幾位國內知名經濟學者,台灣薪資停滯成長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答案很多,其中一環,聽起來既是因、也是果:他們建議我研究台灣的主要對外投資地區。「我們的對外投資國,永遠都是以薪資相對落後的國家為主,這代表企業對外投資的目的,多半是為了取得廉價產能。這麼一來,台灣勞工就必須和落後國的勞工比薪資、比工時。」當時一位學者這麼說。
在製作本期封面故事的過程中,我不斷想起這段訪談內容。
這是《今周刊》連續第十四年進行「兩岸三地企業市值一千大」的調查與報導。當排名出爐,我們一方面樂見台灣上榜的業者家數在連年下跌後,終於反轉增加;但隨著深入中國的採訪進行,我們也開始憂心,在過去幾年積極進行海外購併,狠奪一籮筐全球知名品牌、高端技術的中國業者,是不是正在蓄積著截然不同的轉型升級力道?
根據《彭博》統計,去年中國的海外購併金額高達二四五五億美元,比二○一五年暴增一三七%;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早期鎖定天然資源,這一年,中國企業對外購併的地區與項目,明顯瞄準歐、美的品牌與技術。
在本次「兩岸三地一千大」報導中,我們把重心放在中國企業的對外購併策略與企圖。固然,中國政府在去年下半年以來加重對資本流出的控管,造成今年第一季對外購併金額明顯降溫;但經過一六年目的明確、手筆可觀的購併潮後,中國企業展現的後續勁力,恐怕才要陸續登場。
依專業機構預估,今年中國企業對外購併的金額可能會比去年減少;但,購併後的升級效應,將是另一波來自中國企業的新浪潮,台灣與世界,都得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