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本來就只有「硬脫歐」一途,歐盟不會容許眾叛親離。眼下英國經濟、房市雖將進入黑暗期,但會不會他日歐盟解體後,笑到最後的是英國人?
事後以互聯網搜尋「Brexit」,巨量資料顯示,不少人其實並不明白脫歐意味著什麼。引領脫歐的政治精英中,不少人根本沒有想過硬脫歐,公投不過是他們與歐洲討價還價的手段,做到既能維護政策的獨立性,又能繼續享受歐洲單一市場的好處,直至公投發生後,才發現魚與熊掌原來是不可兼得的。
所謂「硬脫歐」還是「軟脫歐」,指的是英國放棄歐盟成員國身分後,是否繼續留在歐洲單一市場及海關聯盟。當時政壇脫歐精英如前倫敦市長詹森希望,英國可以在移民政策保住獨立性,同時繼續享有歐洲單一市場或海關聯盟。事實上,的確有這樣的個案。
北歐的挪威、冰島等國,沒有加入歐盟,卻是單一市場的一員;土耳其、安道爾等國也沒有加入歐盟,卻是海關聯盟的一員;瑞士僅僅有條件地接受了單一市場的部分要求。英國的脫歐精英們希望仿效那些國家,當一個局部參與者。
然而,此時不同彼時。那些局部參與國家,都是在歐盟欣欣向上之時加入的,在當時作出例外安排相對比較容易。歐洲債務危機發生之後,歐盟大廈將傾,超主權政治架構與主權國家在權利職責上的錯位愈來愈明顯,如果一個國家的退出未得到懲罰,甚至繼續留在共同市場內享受原有的福利,勢必帶來更多歐盟國家的仿效,也勢必壓垮本來就已很脆弱的歐盟架構。
筆者看來,英國脫歐,從來就只有一個選擇,就是硬脫歐。如果英國堅持反對人口自由流動,就必須退出歐洲單一市場。自從去年難民危機之後,位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歐盟總部所在地)根本沒有可能為了英國網開一面。一旦對英國仁慈,其他面臨脫鉤壓力的國家勢必追隨英國後塵,歐盟可能因此而坍塌。歐盟必須嚴厲處罰逃兵,才能制止脫歐的骨牌效應,其強硬程度超出了英國脫歐領袖的想像。
公投後英鎊匯率暴跌,是不是到了去英國買物業的時候?筆者認為,為時過早。
脫歐對英國來講既是市場衝擊,更是經濟衝擊。從市場角度看,脫歐的市場性風險因素,已經大致反映在英鎊匯價上了。經濟衝擊則才剛剛開始。脫歐談判十分複雜,甚至曲折,時間上可能也拖得很久。這個漫長的不確定性,會令外資卻步,而英國是OECD前十強中、對海外投資最依賴的國家。投資大幅放緩的經濟表現,才剛剛開始。
倫敦金融中心的Canary Wharf(金絲雀碼頭)的寫字樓,租金在去年第四季度下滑了近兩成,下滑還在加速。高端奢侈品集中地Oxford Circles(牛津圓環)的零售商鋪空置率超過二○%,空置愈見猛烈。
筆者認為,英國經濟陷入投資困境,應該在今年顯現,經濟估計在二○一八年最差。估計在英國買樓的視窗機會期也會在一八年出現,不過不排除唐寧街十號故意拖延脫歐談判。
硬脫歐一旦成真,對英國經濟可能構成巨大的挫折。不過筆者相信,英國是一個充滿文化底蘊的國度,商業文化和法律體系也比較有效率,從金融業到旅遊業,從文化娛樂到會展論壇,英國經濟很有潛質。英鎊大幅下挫能給服務出口業的幫助,遠遠大過委屈留在歐洲單一市場內部所得的。貶值是英國步出衰退的最佳武器,貶值是英國經濟轉型的催化劑。
轉型成功後幾年,等英國真正成為了「global Britain」,再看開始分崩離虧的歐盟和歐元,英國人可能是笑到最後的。
(編按:台北時間元月十七日晚間八點,英國首相Theresa May梅伊於首相官邸前發表脫歐演說,具體提及多項脫離歐盟的計畫原則。她表示,政府將確保脫歐的協議過程,盡可能確定、清晰,目的是拿回英國自身的法律詮釋權力,以及掌控移民政策;脫離歐盟的最終協議,仍將交由上下議院分別投票表決。)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