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台灣雖受創不深,但對比今日泰國、印尼成長力道強勁,台灣競爭力又何在?
元旦的時候,從網路聽張雨生的歌,還找到一段他與林志炫飆高音的視頻。連續升高九個key,兩人都順利衝上去,平手收場。但很明顯,張雨生以真音輕鬆對決,他在流行音樂史上的傳奇地位不容置疑。估計六月他冥誕以及十一月忌日前後,會有很多節目、演唱會紀念他,也有更多歌迷像我一樣,在各自的世界懷念他的音樂。
對傳奇人物可以用音樂來緬懷,金融風暴呢?到了下半年,必然有空頭會拿這說事,就與每次日曆巧遇「十三號星期五」,「黑色星期五」的標題準準出現財經媒體上的道理相同。理由很簡單,容易吸引眼球。
九七年金融風暴又被稱為亞洲金融風暴,因為出事的韓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這幾個國家都在亞洲。在風暴發生前,亞洲國家經濟高成長,被視為當代的發展典範,但是制度卻沒有跟隨所得增長而提高,繁榮的假象被戳破,形成重大反差。病徵都是股匯暴跌,資金瘋狂外逃。
台灣與香港也沒有置身事外,當年台灣金融開放程度很低,期貨、選擇權這些衍生性商品尚未開放,也只有少數特批的外資可以買賣台灣股票,因此在風暴中相對穩定。付出的代價是,九八年外傷變內傷,發生建設公司與新銀行大面積陷入困境的「本土性金融風暴」。台灣房地產景氣衰退,一直到○三年SARS疫情爆發,才真的利空見底。至於香港,正好碰到所有權移交中國的歷史性盛會,在北京力挺下,勉強維持住穩定。
韓國已經明顯超越台灣,就不說了。印尼與泰國也都在穩定成長,如果趨勢不變,甚至在未來某個時段,泰國人均所得超過台灣並非不可想像的。先不論GDP數字變化,當年被風暴襲擊的,只有馬來西亞又陷入與當年類似的恐慌。原本都是天涯淪落人,今日境遇差別必然有因。
回到九七年,國際貨幣基金以白武士的姿態出現,提供韓國五百七十億美元、泰國一百七十億美元、印尼兩百三十億美元的援助,穩住形式。當然這不是白給的,這筆融資附帶條件是對財政與許多財經政策的要求,這些要求以左派觀點來看,都是喪權辱國不可接受的條款,馬來西亞就沒接受。因為自主財政權被剝奪,不可有赤字預算,被迫要大幅減少社福措施與公務員收入等。痛!真的很痛!
二十年過去,泰國與印尼已不是我們原本認識的國家。大家不覺得在台北街頭,或是在日、韓的觀光景點,遇到東南亞遊客變多?這又代表什麼?
如同小孩發燒別直接打退燒針,經濟問題也是這樣,單單發錢降稅只能止痛,只有制度改革,才能真正提高國家競爭力,也才有資格高歌〈我的未來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