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貨櫃航運龍頭韓進破產,為整併潮不斷的航運業投下震撼彈,短期雖然運價急升,但韓進的運能只是冷凍,並未消失,航運業供給過剩的老問題仍未解。
消息傳出後,率先衝擊的就是各地港口與倚賴韓進出貨的出口業者,包括美國、中國、歐洲、東南亞等地的港口,紛紛要求韓進貨船得先清償港口費才能靠岸,甚至是禁止其船隻入港卸貨;為避免債權人扣押貨船,韓進也已向四十餘國提出破產保護。
事實上,自從二○○八年金融海嘯後,航運業便結束了從○二年開始的繁榮期,一○年雖一度短暫回溫,但緊隨而來的新船供給增加、導致運能過剩問題,讓航運業又駛入急凍冰河。
根據航運諮詢公司德魯里(Drewry)在年中發布的報告,明白指出貨櫃航運業在今年虧損可能達到六十億美元,主要原因即是全球貿易量縮水,運能過剩導致運價(承運單位貨物的價格)降低等老問題。
韓國政府為何不救? 韓進籌款與債務差太多
從一一年至一五年,韓進有四年虧損,負債攀升至六.六兆韓元(約一八八六億元新台幣),是引爆財務危機的根源;同為CKYHE聯盟的成員,國內的陽明、長榮兩家公司,在過去五年亦有三年虧損,從季度來看,也都已連續五季未能獲利。但因韓進宣告破產,外界預期同聯盟成員能優先享有轉單效益,陽明、長榮股價已應聲上漲。
追根究柢,韓進會落得破產地步,關鍵仍在韓國政府的態度。即使韓進身為韓國最大貨櫃航運商,但官方態度強硬,先是回絕了韓進希望讓對手現代商船購併的想法,避免讓現代商船承接其負債;而在韓進破產後,韓國政府才要求現代商船買下韓進的剩餘健全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商船也在進行債務重整計畫,經過幾輪的出售資產,年初已募集足夠償債的二十九億美元;相較之下,韓進需要十一.七億美元償還到期債務,但僅籌款四.五億美元,也難怪韓國政府決定棄車保帥。
其實,航運業進入冰河期後,已有許多中小型公司破產,排名前十大的船公司破產雖是頭一遭,但其他大型企業卻也多以出售資產、船隊重組、合併等方式避免破產,光是今年便有兩宗大型案例。
在中國政府主導下,排名全球第六、第七大的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和中國海運集團,已在今年二月重組合併為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不僅是超大型國企,更一躍而為全球第四大貨櫃航運公司。全球第三大的法國達飛海運集團,也在六月收購新加坡海皇輪船,海皇的大股東為星國政府百分百持有的淡馬錫控股。可以說,韓國、中國、星國政府的選擇,讓該國的航運鉅子分別走向了不同命運。
中國安信證券分析師姜明指出,韓進破產,將令其短期缺席聖誕節前的出貨旺季,但船隻不會莫名其妙消失,「籌碼還在桌上,只是換了玩家。」他形容,韓進除了小型與老舊船舶可能被拆解,主流的大型船舶仍會留下,只是換人營運。
航運界春天還要等 供過於求困境並未化解
影響所及,短期內的運能縮減將有利於運價上漲,韓進才剛宣布破產,九月第一周的 「遠東─美國線」與 「遠東─歐洲線」運價,已較前周上漲了三至五成,只要漲勢持續,部分船公司甚至可能因此在下半年轉盈。
不過,亦有不少業界人士與分析師警告,指出韓進破產事件對航運業只是「短多長空」,兩、三年內運能供過於求的困境難以解決,接下來整併、破產、改革仍將是行業的主旋律,直到供需趨向健康為止。換言之,即使韓進破產,航運界的春天,尚未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