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貨幣刺激經濟的如意算盤,已經無法出現顯著效果,改革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但要既得利益者執行改革簡直是緣木求魚。
某上市大型建築機械公司,在通向辦公室大廈的道路兩旁堆滿機器,因為倉庫早已滿了。今年第一季,銀行大力發放貸款,三月分訂單數量有明顯改善,公司加大生產力度,以為企業盈利會大幅改善。然而,民間企業的訂單根本沒有出現,不少地方政府下了單子卻不來提取。其實今年第一季的貸款力度,可以與當年「四萬億」刺激政策時媲美,但是對經濟的提升卻只維持了大約一個月。
反腐敗和降薪之下,官員多怠政、少做事,工程啟動不利,政府撥款和銀行貸款,不少仍躺在理財產品上收利息。至於民間資本,在工資飆升、營商環境惡化、產能過剩、國進民退之下,投資積極性早已大不如前了。六月分民企的固定資產投資,甚至出現史無前例的負增長。毋庸諱言,這次貨幣刺激政策效果很不理想,連央行官員也承認,中國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靠貨幣擴張撬動經濟,變得越來越難。
中國人民銀行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財政政策,財政部將工作重心放在財稅改革和地方債處理,對逆週期刺激措施不甚熱心。那麼,更多的財政刺激是不是「穩經濟」的良方呢?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是民間投資消失了,筆者相信,正確的解決方案,在於促進轉型和打破國企壟斷,在於結構性變革。人為刺激無法替代改革,安倍經濟學的失敗便是前車之鑑,穩住一時的經濟增長,卻埋下以後金融穩定的隱患。
三中全會提出了上百項改革大計,兩年半過去了,改革在資本項目開放、匯率改革和地方債置換有明顯進展,但國企改革等內部經濟關鍵改革上進展不大。與外部改革相比,內部改革涉及利益;改革是革既得利益者的命,卻又要同一班既得利益者去執行改革,結果可想而知。中國陷入的恐怕不止是流動性陷阱,更是改革陷阱。
中國經濟根本不需要民營投資督察組,打破國企壟斷,將有利可圖的高端服務業開放出來,民間資本自然有興趣。中國的IT業沒有國企壟斷,也沒政府的過度參與、監管,卻是目前最具活力、最繁榮的行業之一,值得參詳。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