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活動「以匠為本」,千人可出千名良匠;東方「以師為本」,千人只能出一良師;台灣經濟若要提升,必須將普通大學生進化成高階的良匠,才能致勝。
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從事經濟(或說想賺錢的人)的核心習慣是「運用之妙,在乎一器」,東方的核心價值則是「運用之妙,在乎一心」。因此西方長於設計一器一用,如刀有刀用、叉有叉用;中方長於一心萬用,如任何食材都用一把菜刀切、吃滿漢全席也就一雙筷子。
因而,西方做事講究將複雜事務分解為步驟、專用工具,以專業分工SOP串聯, 東方則以複雜任務一氣呵成為最高境界。換個方式說,西方經濟活動「以匠為本」,東方則「以師為本」。匠、師的關鍵差別在於,西方(以德國為代表)千人即可訓練出千名良匠,而東方(以中國為代表)千人只能出一良師,其餘皆為次師或劣師,因為「以一心駕馭萬事」的境界非一般人能掌握。
台灣在OEM時代,賺的是西方所傳授的低階匠錢,後來能升級為ODM,乃因文化價值合乎電路設計行業中的「運用之妙,在乎一心」特性。當下,東方功夫的老祖宗中國,依台灣的前例賺夠低階「匠錢」後,也開始和台灣搶賺「師錢」,但其人口是台灣的六十倍,其良師數量遲早會把台灣壓倒在地。
同等價值取向之下,台灣經濟與中國競爭(不論什麼行業)的出路絕對不在「良師」,而在同時兼用以下兩策略:其一,提升自己的「良師系統管理術」,多用中國良師;其二,台灣本島內眾多沒有出路的普通大學生,刺激他們由低階的「小確幸小匠」,進化成高階的「良匠」。如是,才是解決拚肝和拚低薪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