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成長率,雖不再亮眼,但數字若能穩定且長期持續,仍是重大的經濟成就。
如同鄧氏名言「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成長率六%也好,三%也罷,要能符合當前社會需求,才是好的經濟表現。中國這六%多的成長率,不只比去年低,跟過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平均相比,也是低很多。
已經不再高成長是明擺著的事實,但是這個數字還是有正面意義。原本擔心中國會不會也陷入通貨緊縮的危機,從第一季各項數字看來,並沒有這個問題,經濟有成長、物價有波動,即便成績不亮眼,但是根本沒傷到。至於隨日本掉到長期不成長陷阱的悲觀推論,應該可以直接丟到垃圾桶。
金融市場對這數字的反應跟沒有一樣,匯率、股價指數、利率都在正常波動。換個角度想,如果這樣的連動能持續個幾年,那就是重大的經濟成就。
「沒新聞就是好新聞」這標準,不單對公眾人物有效,對財經政策也適用。央行總裁彭淮南創紀錄的A計畫,就來自於在他主導的政策領域,呈現出來是沒有驚奇的狹幅波動,偶爾失業率或物價指數跑出軌道,也都在一、兩年的時間內給拉回來。如果台灣央行跟孟加拉、馬來西亞一樣,一下被駭客入侵,一下外匯存底操作失誤,掛在世界財經新聞頭條,就等著拿F了。
要是不出這種錯,和已開發國家對照,日本、歐洲央行上新聞,也都不是好事,不外乎是國內經濟出大問題要央行處理,再不然就是推出損人不利己政策,被其他國家批評。中國這等數字發布,被當成例行性新聞處理,本身就是好事。
除了跟自己比外,中國還要跟其他國家比較,那這個成績可就超標許多,金融市場也已事先反應。年初油價、鐵礦砂等原料,在眾人看壞聲中觸底反彈,預告最大客戶的中國在復甦途中。
以前全球最大市場是美國,當談到外銷展望時,其實就是討論美國市場的變化。二十世紀末歐元出現後的歐盟實體化,讓西歐整合成一個能跟北美媲美的市場,略微修正美國即世界的偏見。
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高成長,已經是第二大產出國,同時在很多產品上,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市場。除了業者外,主流媒體只強調中國是世界製造工廠,往往把中國是最大市場的趨勢給漠視了,這讓一般投資者在吸收資訊時,有被誤導的嫌疑。撥開這層迷霧,此一趨勢最大影響為:中國發展是影響其他國家的因素,而不再是國際情勢的接受體。
因此,第一季的數字對其他國家發出的訊號是:別擔心,中國這個市場還可以,雖然沒以前那麼好賺,但是依然有銷路、有成長。
綜上所述,二○一六年將是平淡的一年,最大的可能是一如以往,在擔憂中平靜的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