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大戰》熱賣,代表消費端存在著「別的民族喜歡的,中國人也愛」的商機。文創產業雖不新,但潛藏機會大,這才叫做夢。
《星際大戰》票房大熱,又創世界紀錄,這部片不只在台灣賣座,在中國也是直接稱王。
從票房紀錄來看,中國沒有衰退的問題,還是以兩位數字在快速增長,勇冠全球,上周本專欄所要說的重點,就是這個。中國概念還是很有投資價值,只是標的要從實體的、製造的,轉移到虛擬的、消費的。當大家哀號出口衰退,工廠沒訂單,二○一五年經濟成長率可能不到七%時,中國電影票房卻成長接近五成,達到人民幣四四○億元!前十大賣座片,票房都在新台幣五十億元以上,這個趨勢移轉應該非常清楚。
在所謂的開放改革三十年,中國解決國民吃飯穿衣這些基本物質需求的問題,連電力供應不足、陸空交通的困難都有重大改善。衣食足之後不是知榮辱,而是要身心舒泰,因此這些年的發展重點不再是生存,而是要「過得好」。環保問題是重點,醫療教育是重點,還有一個就是娛樂,電影只是其中一個項目。
由於語言因素,台灣在娛樂這個領域有相對競爭優勢。畢竟藝文表演,不管用哪種媒介,都有文化因素,所以跨出台灣島後的最大最快最滋潤市場,就是對岸。這兩個月最賣座的《尋龍訣》,製作人陳國富是台灣人,魏德聖在導《海角七號》以前,就是擔任他的副導。《尋龍訣》一部的票房,就超過他過去二十幾年在台灣參與拍攝所有電影的票房總和。歌手在這領域的優勢更明顯,在中國開演唱會,明顯是強龍壓過地頭蛇。
在中國市場出現前,台灣在娛樂這一領域嚴重入超,直到現在,一部《星際大戰》的票房就頂上所有國片浴血奮戰一年的總成果。如果能掌握這歷史機遇,或許能把這項產業從地域型發展成大產業。
《星際大戰》熱賣的另外一個啟示,就是在消費端存在巨大沒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市場,別的民族喜歡的,中國人也愛,雖然小米、華為手機便宜很多,但是最熱賣的是蘋果手機。這表示,只要能做出好商品,台灣一樣有逐鹿中原的機會,先前《今周刊》專題報導過的烘焙產業,就是一例。
還一個,除了台味特重的商品,像霹靂布袋戲、《大尾鱸鰻》這些鎖定本土族群的,台灣市場還有先行指標的效果。台灣從什麼時候開始凡事要做環評?中國現在開始講究環境議題,早晚要跟上這一步的。在唱歌跳舞之外,全島瘋路跑、騎鐵馬、做瑜伽這些風氣,早晚也會蔓延。
這個變局對投資人是考驗,文創休閒體育這些產業雖然不是新的,但是以前比較碎,不像石化、資訊這些產業,有完整清晰的脈絡可以依循。而且產業規模小、追蹤的人少,沒有太多分析報告可以看;但也因為這樣,潛藏的機會大,才叫做夢。
單單拿一把光劍不能算星戰迷,說實話,你是什麼時候發現那堆「破銅爛鐵」是千年鷹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