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鈔、大推公共建設、貶值,都與按摩五十肩一樣,按的當下都有振奮作用,只是藥效越來越短,效益和理論值偏差卻日益擴大。
有位持續打球的前校隊朋友說,終於體會當初被人家帶球撞時,對方的感覺。不是故意的,但是錯估自己的能力,以為可以在空中扭腰閃人,結果肌肉不給力,變成閃腰撞人。年輕時可以輕易做到的動作,到了這時候,可能就是災難的開始。
這是最近兩個月接受物理治療的心得,正好用來解惑這幾年經濟發展的軌跡。老化就是老化,印鈔票也罷,大推公共建設也罷,貶值也罷,都與按摩五十肩一樣,按的時候很舒服,回到電腦前,還是這邊痠、那邊痛,當下都有一絲絲的振奮作用,只是藥效越來越短,效益和理論值偏差卻日益擴大。
個別生命的循環,老化之後,就是死亡,群體卻不是這樣。以《世界文明史》著稱的美國史學家威爾杜蘭,今年才出版的最終遺著,以《落葉》為名。這本略帶自傳性質的雜記,出發點是感嘆自己即將逝去的命運,但也體悟到遍地落葉中,蘊含的新春生命律動。一個老化的經濟體要取得成長動力,需要的正是這樣個體與總體間矛盾的統合。
最近的案例是美國的轉變。幾年前,大家在哀怨買不到正港美國製品,資訊產品都是台灣產的;初階工業品幾乎都來自中國;高檔電子商品則是日、韓天下;汽車不是德國製,就是日本產。除了印製美鈔之外,美國啥也賣不過外國人,簡直就是任人宰割的經濟殖民地。
可是3D列印、大數據、電子商務等新商業模式一個接一個出現,美國的經濟又開始引領全球緩緩進入復甦。舊的產業、舊的就業機會,宛如深秋楓葉片片飄零,驚蟄後,嫩芽很快又鋪滿大地,沒多久又是春滿人間。
我們哀怨紅色供應鏈崛起,搶走台廠的商機,一樁接著一樁中國資金購併台灣企業的新聞,又讓很多人驚恐不已,這個劇情並非首次在台灣上演。手機面市前,原本主導台灣出口的紡織業,一家接一家熄燈,有的出走中國、東南亞,甚至繞地球半圈到非洲、南美去,更多就收起來。在那之後,資訊產業、網路通訊設備崛起,台灣經濟不僅沒死在傳統產業的出走潮,反而在新產業帶動下,更加國際化。資訊產業沒落,可是文創和餐飲這些名字很奇怪的公司,一家接一家冒出頭來,不就是又一次的落葉與繁花交替?
這篇作業是伴隨「縱貫線」的音樂寫出來的,這個短命樂團由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和張震嶽在○八年組成,一○年解散。在○八年那場可怕的金融海嘯中,他們卻可以巡迴演出五十四場滿座,創團喊出的口號是「要搞非常之建設,先搞非常之破壞!」這種態度,應該也適合當前的產業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