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失溫風暴,起因不只是短期需求衰減,而是全球經濟結構的大轉變。
面對越來越難找到動能的前景,我們應該怎麼因應?《今周刊》赴日專訪「日圓先生」、跨海對IMF亞太區負責人李昌鏞提問,找出經濟的唯一出路。
「日圓先生」榊原英資: 除非上月球,全球已找不到新動能
貨幣市場非常的敏感,現在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貶值,主要是因為原物料。油和鋼鐵掉得很多,俄羅斯、巴西等國都是受害者。中國則是正在轉型,經濟成長率正在降低,在高成長期轉換到現在的過程中,很多小泡沫破滅,同時也會製造外溢效果,造成動盪。
同一時間,過去幾年,日本、歐洲及美國這些先進國家,都採用很積極的貨幣寬鬆政策,這點也在改變了。從美國開始,先進國家就要開始升息。
這兩個要素加起來,就整個貨幣和經濟減速的情況來看,和一九九七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當然,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泰國、印尼現在的外匯存底存量比當初要好很多,幾乎所有國家都採用浮動匯率,因此不會像九七年那樣有震撼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出現。
新興市場動盪 經濟結構大轉換
現在新興市場的問題,雖然不如九七年來得驚人,但是它對世界經濟的衝擊,依舊不可輕忽。我認為,未來兩、三年,甚至五年內,新興市場都還會不斷的動盪。我們看到的,可能是全球經濟結構一個大的轉換。
過去新興市場與先進國家是全球經濟的主要兩大成長區域,但現在新興市場出現越來越多的弱點;同時,先進國家因為經濟已經成熟,經濟成長率也不太可能有非常亮眼的表現。
我要在這裡特別提醒,成熟國家雖然成長只有一%,不代表經濟陷入了衰退或是通縮,而是反映了我們經濟的成熟。我認為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個程度的必然,我們要學著去面對這樣的成熟狀態。
現在,如果新興國家和先進國家同時都慢下來,我們就會遇到一個問題:成長要從哪裡來?全球的資本會怎麼走?
面對亞洲困局 美國升息機率稍降
我們可以把資本想成磁鐵的正極、經濟成長是負極。資本一定會被成長所吸引。發現美洲新大陸時,那是一個新成長動能;發現非洲,那是一個新動能,但是,除非現在人類到月球去殖民,要不然我還真看不到全球經濟有像過去那樣的新動能。所以有些人會說,「我們走到了現代資本主義的末路」。
我認為,全球經濟進入了另一個階段,一個傳統成長動能缺席的「低溫成長」。在這樣的情況下,過去依靠熱能的經濟體,將會逐漸「失溫」。在低溫的成長下,過去仰賴貿易的經濟成長,未來會越來越少,邊際效應會越來越低,到時候經濟結構一定得調整。
面對現在的困局,各國央行其中一個可行的做法,就是在通膨目標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讓利率環境寬鬆,再加上財政擴張,刺激經濟。我們已經看到印度、泰國這些新興國家用降息的方式來因應,我認為這個趨勢不會變。
讓九七年貨幣危機演變成經濟危機的一個催生因子,就是IMF(國際貨幣基金)的介入。當時,他們要求國家進行財政和貨幣緊縮,但在這種時候,你要做的應該是給經濟刺激、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啊!事實上,我就是在那時候,認知到亞洲應該成立自己的貨幣基金,為亞洲區域提供流動性。
以現在的政經情況來說,亞洲貨幣基金的推動或許太困難了,但是各國採用寬鬆政策還是可行的。美國聯準會延後升息,我認為某方面也考量到了這一點。新興市場就像夾在美國、中國兩個全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中間,一拉一扯之下,這個動盪還會再持續。
就是因為這樣,我不認為今年年底聯準會有升息的條件。如果現在新興市場的狀況未獲得改善,我覺得聯準會也許很難會升息;現在看來,(今年年底前)不升息的機會大一點。
從投資面來看,新興市場還是全世界成長最快速的地方,特別是亞洲地區。例如印度,對這次動盪的處理就很好。金磚四國中,印度的表現遠優於其他國家。
但要注意的是,因為過去幾年的資金流入,新興市場很多資產價格,特別是股市及房地產,它們的價格都已經在高點了,未來可能會慢慢向下收斂。短期之內可能會上上下下,但是要回到過去的高點,我認為不太可能。
更長遠來看,我們看到現在各地股市普遍有撐,一方面原因也是來自於新興市場的央行都還在寬鬆。但是,這樣的環境不會永遠持續,亞洲一定會走到資金再次逆轉的時候。不過,現在討論這個還太早了。我們得先看接下來的五年、十年,新興市場能不能在新的失溫環境下,找到出路。
榊原英資
出生:1941年
現職:青山學院大學客座教授
經歷:日本國際金融局局長、大藏省財務官、早稻田大學教授、慶應大學教授
學歷: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
IMF亞太區負責人李昌鏞:亞洲債務將是未來最大風險
我們先從亞洲整體的經濟講起。今年和明年,整個亞洲地區的經濟成長大約在五.三%至五.四%左右,雖然有趨緩的跡象,但與其他地區相較,仍然有高出二到四個百分點的經濟成長。
中國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今年大約落在六.五%到七%。雖然中國成長趨緩,商品進口減少了,但是服務進口的量卻是增加的,可見中國正由製造業轉型向消費,經濟的重心從出口轉型成內需。因此,現在的中國經濟減速,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不過,我們還是有點意外看到中國減速的外溢效應,比想像中深。我們原本預期中國成長率減少一%,將使得東協國家的成長率減少○.三%,但我們實際看到比○.三%還大,而且可能是這個數值的雙倍。
中國經濟減速 外溢效應超乎預期
除了中國因素外,亞洲還面對另一個風險,也就是全球信用緊縮。為了維持高成長,亞洲的信用也逐漸擴張,因此在亞洲國家,特別是私人企業,槓桿操作越來越普遍。
和歐美等成熟國家正在「去槓桿化」的情況大相逕庭,過去亞洲和西方的利差逐漸降低,特別是在亞洲GDP成長減速的當下,它變成一個很大的隱憂。如果亞洲國家現在不正視這個問題,從現在開始去槓桿化,未來的風險將會越來越大。
這也會對很多國家的經濟政策造成影響。包括中國,在經濟下行時,政府都希望藉由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但是在去槓桿化的過程中,中國若再像過去一樣透過「影子銀行」(非正式的融資管道),用投資來引導經濟成長,結果可能會更糟。
為什麼處理新興市場的債務,會這麼麻煩?因為一方面,如果在短時間內去槓桿化,就會在已經疲弱的經濟成長上再添加壓力;而如果不在短時間處理,放任信貸擴張,中長期它就變成了真正的危機。因為在高槓桿的狀態下,金融市場的任何震盪,都會被放大。
經濟表現搶眼 印度成關注焦點
不過,我覺得亞洲經濟還是有令人樂觀的地方。例如我很高興看到印度仍然是個新星,在我們的預測中,印度經濟表現非常搶眼。如果說其他新興國家受到原物料及油價波及,那麼印度則是被低價給救了一命。因為國際油價低,印度原本兩位數的通膨率,現在受到控制,印度央行更有空間進行利率操作。我們預測外在因素和國內需求都對印度很有利,今年與明年成長率分別是七.三%與七.五%。
至於美國升息預期,導致亞洲資本外流,在目前仍然算穩定。和一三年美國結束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時相比,現在累計流出的資金雖然比那時候多,但流出的多是屬於股市的熱錢。美國的升息對新興市場的影響,仍然需要認真關注,我不認為大家需要恐慌。
長期來說,先進的亞洲國家,首要面對的問題是人口老化等問題,如何發展持久性的金融市場;許多東協國家,則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較低收入的國家,得注意在資金緊縮的環境中,如何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
總的來說,亞洲應該要很驕傲,成長仍然很快,我們還是站在一個穩定的基礎上,我希望印度可以成為另一個支撐亞洲經濟成長的引擎。
▲點擊圖片放大
(圖/達志)
李昌鏞
現職:IMF亞太區負責人
經歷: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韓國證期管理委員會主席
學歷:首爾大學經濟系學士、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