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上、製造下的拐點已經出現了!」中國經濟下滑,是已知的事實,不過,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亞洲首席分析師陶冬說,中國經濟以投資和出口為導向的成長模式差不多已經走到了盡頭,預計將轉向由消費拉動,這個新趨勢值得關注。
趁著十一長假,《今周刊》採訪團隊赴中國採訪,試圖找尋答案。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經濟不再高速成長是真的,但內需消費全面抬頭,也是真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就像老電影的片名,正在「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裡。
自從廣東省全力施行「騰籠換鳥」、推動製造業改革,到金融海嘯後,各省輪流提高最低工資,中國當局拉抬內需消費的準備工作,已進行許多年,也是我們長期關注報導的重點。今年,我們終於見到政策的效果浮現── 內需消費與製造業,終於呈現了黃金交叉!
在北京,電影票一張四百元新台幣,票房仍門庭若市;星巴克一杯大拿鐵折合台幣一五七元,比台北足足貴了三十七元,仍然座無虛席;出境旅客也突破億人大關,造訪日本的旅客,幾乎人人扛著中國製的馬桶座回國,十一長假裡,不論國內或國外旅遊都一樣暢旺。
在上海,台灣頂級抗衰老診所安法進駐長寧區,即將在本月開幕,年費高達六十到一百五十萬元之間,鎖定中國富豪們想要健康、年輕的需求,不僅如此,各種高檔精緻的服務興起,中國經濟面貌已然不一樣了。
另一方面,我們研究分析發現,中國GDP年增率雖然放慢至七%,但服務業占比較大的重慶市、天津市,增速仍然有兩位數,而困於重工業的遼寧,經濟成長率卻只剩下不到三%。種跡象都顯示,中國經濟已經走不了回頭路。
從這次由南到北的採訪,可以確定內需消費取代出口製造業,成為支撐中國經濟主力,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的大格局。因此,當我們關注中國經濟失速風險,由人口結構轉變帶起的轉型,也是不能忽視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