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四五年,二十八歲的梭羅來到美國華爾騰湖畔,他把所思所想寫成《湖濱散記》。這本書在一九八五年「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票選中排名第一。
而就在梭羅獨居湖畔期間,發生了小插曲,引發一個重要的政治概念。
一八四六年七月二十四日,梭羅跑到華爾騰湖旁邊的康科特城,要拿回修好的鞋子,結果有位警察叫住他,要他把六年沒繳的人頭稅繳清,梭羅拒絕,因為當時美國和墨西哥在打仗,梭羅認為美國政府的行為是錯的,他不要繳稅助長不義的戰爭,所以他不繳,警察便把他關起來。
這一天的牢獄之災,讓梭羅認真思考政府與人民的關係,如何使民主政治不違背人民的良心?怎樣才能阻止政府為非作歹?
他把這些思考整理後,在一八四九年發表演講,提出「公民不服從」的概念!一個民主社會的公民不該呆呆地效忠政府,當政府訂立不符公義的惡法時,這時公民有不服從惡法的義務!
這篇演說,深深感動了俄國的托爾斯泰;快一個世紀後,更大大啟發了遠在南非的甘地。甘地從「公民不服從」的概念,發展出「非暴力抗爭」的模式,展開對英國政府的「不合作運動」。而甘地啟發金恩,推動美國的民權運動。所以一百年,地球繞一圈,梭羅的思想又回到美國開花結果。
一隻蝴蝶在一八四六年被關進牢中,牠輕拍翅膀,一百年後改變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