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景氣循環過程,央行體系十幾年前就想將利率調回歷史常態,只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原本的經濟理論與政策工具跟不上市場發展。
景氣一直在循環,這句話就和春天過了夏天就來一樣,沒啥技術含量。但往往人在局中不自覺,等到被曬傷了,才知道春天的花香已經錯過了。我們正處在利率谷底,往後只有向上,這個發展將很漫長,慢到讓大家以為停滯。
這個大循環利率的高點是在一九八二年,為了壓制七○年代能源危機造成的高通膨,當年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保羅.沃爾克採取教科書經典解法,加息、加息、再加息,馴服了通貨膨脹這頭猛獸,穩定經濟形勢,為後來的繁榮奠立基礎。在他手裡創下利率高點的頭部,實際上也是這長波降息循環的啟動者,接任的葛林史班,只是延續這趨勢而已。
金融海嘯後,很多人指責葛林史班是始作俑者,個人認為這批評並不恰當。畢竟在他引導之下,這世界享受了三十多年的穩定成長,中間幾次可能釀成巨災的危機,也都在很短的時間被平息。葛林史班在○六年卸任前,已經開始調高利率,原本上世紀末就要轉換方向的操作,被網通泡沫破滅加上九一一事件給拖延,○五年啟動的加息循環,維持到上一任主席柏南克上台。柏南克就任之後第一個指標性動作也是加息,但這次的發動和上回一樣,碰到金融海嘯就夭折,反而被迫以更激烈的寬鬆手段,來煞住山崩式的下滑動能。
回顧這段過程,其實央行體系十幾年前就想將利率調回歷史常態,只是計畫趕不上變化,這些年又趕上政策開放加上資訊革命,原本的經濟理論與政策工具跟不上市場發展,讓這個低利率循環延長十幾年。
回頭看現在所在利率循環的位置,已經降到零的利率,還可以降多低?
當然,還有比零更低的負利率。這幾年,德國、荷蘭、瑞士,甚至被降評等視為不負責任的美國,都發生過新國債發行利率是負的案例。只是,這並非常態,就算當時去搶國債的那群人,也不會認為負○.一%利率還會掉到負○.五%、負一%。務實來講,未來的利率走勢只會往上,問題只在於何時開始?強度多大?
循環是複合名詞,有很多種循環,個別產業的、政策的、整合後的。而且循環的節點,都是事後根據歷史資料統計,才做確認。做投資的,若只是依賴這種指標定決策,下場會很淒慘。既然是大趨勢,給的也就是大方向,不是細部的作業準則。
第一,大趨勢中有不同週期的循環,就算這個大降息潮,中間也反覆出現過幾次加息的修正。第二,加息的動作會很緩慢,因為人類的貪婪結合創新,會不斷製造出新的危機,迫使政策制定者要反覆回頭調整,無法一路走到底。
在這個位置,少數能確定的動作就是少買長天期的債。至於其他的應對招式,巴菲特提過,就是加碼高配息的藍籌股,這是他一貫作為,這幾年更明顯。台積電從○三年開始配現金股息,股價波動度減少,形成穩定的上升趨勢。今年鴻海也提高現金股息,如果也形成該公司的政策,那麼藍籌股又多一家。這個趨勢,應該是我等投資人比較可以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