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中國資本大量流入台灣有一定的風險,藉由香港存託憑證HDR,讓中國企業在台灣股市掛牌、籌措資金,成為降低經濟衝擊的好選擇。
中國證監會一拋出「台滬通」的話題,立馬刺激台股衝上近七年新高。當然,伴隨台滬通而來的風險在於,雙方市場門戶洞開,但以中國雄厚的資金實力,以及中國機構法人在中共指導下,可輕易大買,甚至掌控台積電、電子龍頭,或金融公司的絕對股權;相較於台灣較嚴格的金融法規,規模較小的資金與法人等,對台灣而言,台滬通似乎是顆包著糖衣的毒蘋果。
中國現正經歷金融業的重大調整,對於運用過去二十年累積下來的財富,投資在美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市場的模式,卻無法取得相對應的尊重,已經感到不耐,如今中國將焦點轉向亞洲,投資亞洲可望讓中國獲得更顯著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亞投行正是這項轉變的明證,中國已和巴基斯坦與印度安排多項單邊基礎建設融資計畫。
面對國內經濟成長受限,中國著眼於亞洲區的成長;此外,中國也以下放更大的權力給香港特別行政區,作為對學生示威抗議的回應。至目前為止,滬港通對香港市場是項利多,而中國可能會企圖複製這項成功的計畫。滬港通讓香港變身為中國資本流向亞洲地區的管道,而投資基建肯定可以創造地區性成長並累積財富。
看到二戰後美國投資歐洲、日本,或世界銀行投資開發中國家,中國一定了解,富有、快速成長的亞洲經濟,將可為中國出口商創造市場,也將是中國鋼鐵、汽車和其他產業龐大超額產能的唯一出路。
中國銀行存款餘額已累積逾百兆人民幣,相當於十六兆美元,這其中有極大比重是由台灣企業和個人所貢獻,如果我們無法分享這些經濟果實,那就太可惜了!
如同一開始提到的,開放中國資本大量流入台灣經濟體有一定的風險,那我們又要如何從中獲利呢?答案可能就在香港所扮演的角色——中國和其他地區中途地;一個可能的選擇是香港存託憑證(HDR),此為台灣存託憑證(TDR)的反向操作——中國企業藉此在台灣股市掛牌、籌措資金。
過去台灣曾經有過擁有超額資本的光輝歲月,而中國股票市場則停滯無波,首次公開發行(IPO)獲准的難度極高;反觀現今,台灣股票的評價愈來愈低,國人也逐漸降低持股比重,這將墊高台灣企業透過資本市場融資的成本,也降低投資新興公司的興趣。
台灣企業若能在香港以HDR掛牌,一則可讓台灣企業取得更多更廉價的資本,再者也能將來自北京政治干預金融、經濟的衝擊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