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家的政策方向一致,就是調整速度快慢與力道的差別而已;現在麻煩大了,美國擺明下一個動作是升息,可是其他國家卻都在降息。
很熟悉吧?對不對?一個利率,各自表述,多空雙向都可以。
台灣是個小國,在國際環境中只能靈活因應外部變化,萬萬不可作主導。過去半個世紀,台灣成為國際媒體頭條,都很悲慘的。最早是冷戰時期,台海戰役在越戰之前,取代韓戰成為東西陣營較量的舞台。然後有射飛彈、有大地震等,成名的代價真的很高。
我們的貨幣政策名義上是獨立的,但外部的因素,不說美國、日本這幾個經濟大國,甚至韓國、新加坡這種小國,但是產業有競爭關係的政策,都必須納入考量。央行總裁彭淮南在三月十二日給立法院的報告說,不一定跟著美國升息,實際上就承認這些外部因素對決策的影響力。
名目利率不動、實質利率升 是最佳選擇
名目利率不動、實質利率升 是最佳選擇
問題來了,以前大家的政策方向一致,就是調整速度快慢,與下手力道的差別而已。比方說美國一次調息一碼,也就是○.二五個百分點;我們就比較和緩,調半碼;而韓國人下猛藥,一出手就是兩碼。現在麻煩大了,美國擺明下一個動作是升息,只是時間還沒確定而已,可是其他國家卻都在降息。
根據三月十二日《工商時報》的統計,今年到三月中,第一季尚未結束,已經有十五個國家降息;有的國家還不只降一次,像俄羅斯差不多每月一降,一次降四碼。這十五個國家,還沒包括動作最大的歐洲央行大買債計畫。
台灣應該跟著美國老大哥收緊?還是隨著其他國家繼續放鬆?降與升之間,就是為難,才有彭總裁那個「不一定跟著美國升息」的說法。
因為經濟決策不是單面向因素,想加息,就要準備迎接更多投資性資金湧入,將對新台幣匯率有推升作用。偏偏企業界不喜歡升值,教父級的張忠謀就公開講過,新台幣貶值幅度比韓元低,不利與韓國企業競爭力。當最具代表性的台積電都有這樣偏見,其他競爭力弱的公司會對升值更加恐慌,減低升息的可能性。
其實台灣的資金利率已經悄悄地彈升。央行的半年期可轉讓存單利率,已經突破一%,而且最近幾次公債標售,都出現不足額的現象。大部位的閒置資金,這一兩年有了新去處,緩和爛頭寸的壓力。最顯著的是利率比新台幣多兩倍的人民幣存款,從一三年二月開放到現在,兩年的時間已經累積超過人民幣三千億元,也就是去化了新台幣一兆五千億元的閒置資金。
或許,名目利率不動、實質利率升,正是現在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