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低迷期間,再友善的鄰國也會築起貿易壁壘,儘管北京大釋善意,但亞洲國家仍須面對更進一步的考驗。
中國突然改變在國際社會的行為模式,過往每與鄰國出現領土紛爭,中國總是採取軍事威嚇,如今卻願意與印度、俄羅斯、南韓與日本和平相處,這並非北京開始吃素,而是掌握到全球環境轉變的現實。
中日針對釣魚台列嶼所做的協議,被國際媒體解釋為兩國關係冰釋;然而,雙方領袖尷尬握手那一幕,毫無真誠可言,該協議似乎反應出兩國不得不的表演,唯恐釣魚台議題會加重各自惡化的經濟;換句話說,這只是暫時休兵的協議而已。
安倍經濟學初期成功,現在已陷入停滯,且預計提高的消費稅,可能必須延後施行。中國經濟成長持續減緩,所幸幅度已見緩和。萬一爆發戰事,投資和消費都會被嚇跑;因此,雙方都不願看到負面因素而彼此克制。
全球經濟成長減緩,美國頁岩油開採技術提升,新石油產能大幅增加,這都足以使油價走低;更別提中東油國共謀壓低油價,要讓美國頁岩油產業破產,或美國策略性賣油,要讓俄羅斯破產的陰謀論了。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只會驅使俄國向中國靠攏,而中國也在此趁勢得利。
美國外交焦點轉向亞洲,也給中國一些壓力,至少表面上不能再那麼霸道。當中國與南韓洽簽FTA(自由貿易協定)之際,北韓釋放兩名美國人質,應該不是巧合。國際強權正試圖拉攏朝鮮半島的不同勢力。
經濟低迷期間,再友善的鄰國也會變得敵對,因為彼此都想築起貿易壁壘。儘管北京反其道而行,大釋善意,但亞洲國家仍須面對更進一步的考驗。
更大的壓力可能隱身在貨幣市場中。在油價陡降的同時,美元對歐元和日圓同步飆升,但人民幣卻文風不動;這也表示,人民幣對歐元、日圓大幅升值,而這兩地是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
一九九四年人民幣劇貶,可能是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起因。人民幣的持穩,可望讓其成為亞洲貨幣的價格指標,有助於中國藉機吸引弱勢經濟體,成為區域領導象徵。當然,也有可能是北京擔心國內資產價格和通膨進一步上揚;同時,還可利用這一波經濟放緩,刺激國內消費和減少對出口依賴──這是北京一直想做卻做不到的政策。
在這樣的前提下,拉美股市重挫,商品出口國如澳洲和加拿大等股市表現也不理想,就沒什麼好訝異了。中國逐漸褪下商品出口國的角色,也不再需要進口太多完成品。在北京領導人的盤算中,是不用太在乎這些遠在天邊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