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打破不公社會 今年你一定要認識的兩個人 他們 改變錢的力量

打破不公社會 今年你一定要認識的兩個人 他們 改變錢的力量

楊紹華、楊卓翰

國際總經

933期

2014-11-06 12:41

兩個人,怎麼改變全球經濟思潮?諾貝爾經濟學獎新科得主提霍勒、今年最賣座的經濟學作家皮凱提,他們就像大衛與歌利亞的世紀之戰,各自起身頑抗資本主義巨獸。資源寡占、富者愈富,不斷膨脹的「錢的力量」,就是他們的敵人。他們的成就,是讓99%民眾找到對抗1%富人的堅實理論,對世界、對台灣,如果你不滿現狀,那麼,你一定要認識他們──兩個正在改變世界的法國人。

我們總是在黎明出發,車子上載滿了乳酪,我和爸爸、媽媽,是的,就我們三個人,搖搖晃晃的駛進城裡,開始兜售這些乳酪。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我的印象中,那段時間家裡的財務總是很緊,我們的生活,幾乎是被『困頓』兩個字占據……。」

這段情節,出現在法國作家林哈特(Virginie Linhart)於二○○八年出版的書中:《那一天,我的父親開始沉默》。某種程度,這該算是一本記錄文學作品,林哈特為了紀念那場發生於一九六八年、翻天覆地的法國學運,四處尋訪了好幾位當年學運領袖的孩子,請他們想當年、談父母。

皮凱提〈Thomas Piketty〉就是其中一位受訪者。「賣乳酪」的底層生活片段,是他在十歲左右的生命印記。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他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書,為所有的中低階層發聲;像是累積了三十多年的能量一次爆發,今年三月英譯版發行後,立即引爆話題,熱銷全球。書中,他以完整的數據證明了「財富世襲」的事實,巨大、強烈,但又合情合理的掀起一陣資本主義反思狂浪。


資本主義已讓太多人感到失望

 

「現在,大家比較能看清過去三十年的資本主義問題了。」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皮凱提之所以會冒出這麼一句,倒不是單純形容自己過去一年的風光或風雲,他說的,還包括了另一位法國戰友的終獲肯定。

得到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法國經濟學家提霍勒〈Jean Tirole〉,一路走來的研究著述,幾乎也都衝著資本主義的毛病。「他雖然研究產業理論,著重寡占、公用事業領域,但我們都是在挑戰失靈的市場,這方面,我倆的工作是一樣的。」在提霍勒獲獎後,皮凱提如此評論。

「資本主義走到這裡,的確已經讓太多人感到失望了!」在解讀皮凱提與提霍勒現象時,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這麼說:「以往,人們對資本主義的不滿多半出於直覺,現在開始,就算沒有學過經濟學,也能找到有力的證據和論述基礎。」

或許,多年之後回頭看,今年真的會是一個歷史轉捩點,隨著兩位法國經濟學家大紅大紫,這是全世界對資本主義反思達到空前高峰的一年。九九%「非富人」對抗現狀的武器不再只有「火大、不爽」之類的情緒字眼,透過兩位法國學者扎實論證,世人對資本主義的不滿,終於找到了理性批判的強力火種,終於能夠名正言順地站上辯論台,與主導市場遊戲規則的一%富人,進行符合科學與邏輯的脣槍舌戰。

 

諾貝爾經濟學獎


幼年痛苦印象 讓皮凱提見識貧富差距

 

每段故事都得找個起點,兩位年齡相差十九歲的法國經濟學家如何一步一步挑戰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又是如何走到今天「幾乎讓每個人都心碎」的地步,或許,可以從這個位置開始說起 ──一九八○年。

這時,皮凱提不過八歲的年紀,與父母同住在法國南部的奧德省,過著前面所提到的、賣乳酪的生活。至於提霍勒,剛剛在法國取得經濟學博士,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這兩個人,一貧、一富,像是活在兩條平行線上。

皮凱提的父母結識於一九六八年法國學運中的一場抗議活動,當時兩人都還只是中學生,爸爸高一、媽媽高三,「因為參加運動,他們中學沒畢業就離開學校了,後來,生活的壓力讓他們與自己的理想愈走愈遠。」皮凱提述說自己的童年,幾乎沒有快樂的回憶,關於痛苦的印象反而十分鮮明:「比如說,一整天只賣了三塊乳酪。」

有一回,父親帶著年幼的皮凱提去看當地舉行的網球賽,當參賽者陸續開著昂貴的轎車進入會場,皮凱提「哇」聲連連,父親隨口說出這句饒富哲理的話:「他們的車子很美,但心思卻不見得一樣美好。」在約莫十歲上下的年紀,一場球賽,讓皮凱提深刻見識了「貧富差距」,也得到了影響一生的啟蒙。


提霍勒出身富裕 立志用經濟學讓世界更美好

 

提霍勒顯然無法想像這樣的生活,他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文學老師,據說,提霍勒在中學時期還曾學過馬術運動。他所就讀的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是法國典型的精英學校,漫長校史的歷屆校友中,有人在十八世紀發現了氣體膨脹定律,有人成了法國總理,至於被評為「二○一四年最性感女政治家」的納塔莉.莫里塞,則曾經擔任法國生態部長。

三百年前,拿破崙將軍突發奇想,認為「不該讓出身底層的窮小孩學會先進知識」,於是大舉拉高了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的學費,讓這所學校自此也多了幾分貴族色彩;諷刺的是,出身富裕的提霍勒,卻也是在這樣一個帶有「貴族、精英」氣息的環境中,立下了「要用經濟學讓世界更美好」的志向。

「在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我忽然發現,原來很多極端複雜的問題都可以用數學解決,」提霍勒像是走進了新世界,他把興趣轉向了經濟學,「因為它可以透過數學,計算出讓世界更美好的公式。」離開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後,提霍勒用兩年時間在巴黎第九大學取得博士學位,隨即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始接受殿堂等級的經濟學訓練。


「雷根經濟學」曾讓美國重拾活力⋯


這一年,世界的經濟還處在七○年代兩次能源危機的修復階段,高通膨、高失業率,讓過去二十年的「大政府」經濟思潮走向終點,逐漸興起的,則是主張「完全自由放任市場」的經濟思惟。

有人稱此為「傅利曼學派」,有人說是「芝加哥學派」,但如果你覺得太生硬,不妨就用「雷根經濟學」取代吧!雖然這個說法有夠通俗,但卻絕對正確。事實上,就是一九八○年當選美國總統的雷根,把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場經濟推向至高無上的地位。

 

資本主義批判

(圖/Getty)


「政府不是我們的解答,而是我們的問題。」雷根在一九八一年的就職演說上這麼說。上任後,他果然極力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不僅大幅降低金融監管,並且立即推動美國史上空前規模的降稅政策。

一九八一年,時任美國德州儀器副總裁的張忠謀正準備回到台灣,他在○九年的一場演講中認定,雷根把美國的治理方向「右轉(意即朝著自由放任的方向)二十度」,也與當時在英國擔任首相的柴契爾夫人,聯手「右轉」了世界主要國家的治理走向。

走過了初期的動盪,「雷根經濟學」很快地讓美國重拾活力,但除非你在三十年後回頭看,否則絕難發現,如今的資本主義重病,原來是在當時埋下病因。皮凱提指出,雷根一方面大幅鬆綁市場管制,又一手猛降所得稅和資本稅稅率,使得資本家的靠錢賺錢的能力大幅提升,造成所得分配不均極度惡化。

攤開數據,美國與全世界的貧富差距,在六○年代至八○年代間始終維持低檔,但自八二年後,代表貧富差距情況的吉尼係數,開始以四十五度角的姿態向上攀升,象徵貧富不均快速惡化,情況直至二○○○年後才初見改善。但據美國資料,在○九年美國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並且大幅降息之後,投資市場賺錢更快,貧富不均也再次快速惡化。

至於另一個更能表達「雷根經濟學」造成世界性「富者更富」影響的數據,來自於專門報導各地富豪的《富比世〈Forbes〉》雜誌。一三年,《富比世》公布了一張圖表,顯示在一九八七年時,全球共有一四○位身價超過十億美元的富豪,他們所擁有的財富共達三千億美元,到了一三年,富豪人數增加九倍,令人驚訝的是,富豪們所擁有的財富卻暴增了十七倍,達到五.四兆美元。

換句話說,二十六年來固有不少新富豪誕生,但富人手中財富的增值速度,更是令人瞠目結舌。

 

資本主義批判


⋯但現在回頭看,卻是諸多惡果的根源

 

「到今天,貧富差距惡化的情況,已經到了引發中下階層反撲的臨界點。」梁國源說,「如果當時就想到放任的市場經濟終有一天會走向失控,那麼,雷根可能就會更小心。」其實,真的有人宛若先知一般預言了「此路不通」;一九八五年,雷根連任,當年不過三十二歲的提霍勒,此時發出了第一道警示。

他在一九八五年的論文中寫到,「資產價格向上的速度明顯超過經濟成長的速度,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終會導致崩潰。」這個論點,不僅直指當年美麗榮景的背後隱憂,也巧妙的吻合三十年後、來自皮凱提的論述精華:「錢賺錢的速度快過人賺錢」。

也因此,在提霍勒日前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後,他的老友、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泰勒.科文說,「人們以為提霍勒只在壟斷、寡占的領域有所貢獻,卻往往忽略了,他在金融市場的貢獻也極可觀。」

可惜,這份論文的觀點,終究得等到將近三十年後才被皮凱提發揚光大,在當時,美國旺盛的經濟表象,讓提出警告的提霍勒,簡直像是獨力對抗風車的唐吉訶德。

 

資本主義批判

資本注意批判


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九一年蘇聯解體,日本裔的美國知名作家福山.法蘭西斯在著作《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中定調:資本主義已取得勝利。

這樣的氣氛,也一度催眠了皮凱提。在柏林圍牆倒塌的那一年,皮凱提剛滿十八歲,他在書中回憶:「那是一個『共產獨裁一定會失敗』的氛圍。我也像被打了疫苗,對『反資本主義』的說法毫無同情。」

幸好,童年時的窮滋味,仍然讓他有意識地持續觀照著資本主義盛世背後的黑色角落。他並不刻意在「資本主義」和「不平等」的兩端選邊站,皮凱提在書中表示,「我選擇貢獻出一個基於民主制度下,對社會正義最有利的組織法則。」

九○年代,全球化的進程加速了放任式資本主義種種利弊,提霍勒一連串針對資本主義「壟斷寡占病」的研究讓他的名聲快速竄起,至於二十出頭的皮凱提,則開始研究資本主義的「分配不均病」。然而,這個過程並不順利。

「我在二十二歲時,體驗到了什麼叫『美國夢』。」結果,他只在美國待了三年。在短暫的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期間,皮凱提對於當代經濟學十分失望。

「我很快就發現,我收集的不平等經濟資料,在這裡沒有任何作用。」他評論,美國經濟學者太驕傲,像是活在夢幻世界裡,看不到真實,更沒有辦法抓到資本主義的缺陷。

「經濟學家以為他們比歷史學家和其他領域的學者聰明多了。但是老實講,我們對經濟學根本了解不夠。」皮凱提說。

 

資本主義批判

(攝影/陳永錚)

 

資本主義走向極度追求私利 惡果殘害中產階級


這樣的說法,和前經建會主委、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陳博志的論點相互呼應:「除了市場力量,經濟學家對其他的控管力量多半只講三言兩語;但這三言兩語,其實需要更大、更複雜的機制才能達成。」

陳博志所說的「三言兩語」,指的是提供基礎建設的「公共財」,及「規範錢的力量」的政府角色。一前一後,就是提霍勒與皮凱提的研究領域。「世界是這樣,台灣也一樣,過去幾十年來,我們太相信自由經濟了,以為自由市場能解決所有問題。我們急需補強『市場力量』之外的其他力量。」陳博志說。

兩年前,提霍勒曾在某次訪談中論及○八年的金融海嘯,一向惜字如金、就算得獎也不願對經濟問題輕易表態的他,意外地用相對強烈的字眼批判當代學者專家:「這當然是因為市場失靈。但市場為什麼會失靈?是因為我們的經濟學者『無止境』的相信市場效率,而他們的觀點,早已落後市場三十年。」

八○年代以來,資本主義自顧自地走向極度追求私利的一端,也讓資源寡占、貧富不均的惡果愈加殘酷地凌遲著中下、甚至中產階級。

如今,提霍勒與皮凱提跳出來了;三十年前,一位是抱持救世熱情的大學畢業生,一位是揣懷仇富情緒的貧窮孩子,今天,他們在一%與九九%的爭戰中,給了後者最堅硬銳利的武器。如果你對現狀不滿,那麼,讀懂他們吧!

 

1%的收入  在英美兩個資本主義大國越來越囂張

 

英美兩大資本主義財富金字塔頂端1%者的收入占比,隨著資本主義失靈,不斷擴張。

 

1968  皮凱提父母在學運中相識。

 

1972  皮凱提出生,童年在貧困環境中成長。

 

1980  雷根當選美國總統,施行「雷根經濟學」,減少政府干涉,全球貧富不均加速惡化。

 

資本主義批判

(圖/Getty)

 

1985  提霍勒首度提出「資產價格漲速高於經濟成長」警示。

 

1989  柏林圍牆倒塌,兩年後蘇聯解體,資本主義宣告勝利。

 

資本主義批判

(圖/法新社)

 

1991  提霍勒發表探討寡占企業的「產業組織理論」,日後成為歐洲政府管理寡占企業的政策依據。

 

1994  皮凱提對美國經濟學界不滿,回法國研究「分配不均」問題,隔年提出社會流動性與財富分配研究。

 

2008 ∼ 2011  金融海嘯、歐債危機陸續爆發,貧富差距加速惡化,引發占領華爾街運。

 

資本主義批判

(圖/法新社)

 

2001  皮凱提首度完成美國近百年貧富不均歷史研究,被引用超過兩千次。

 

2014  皮凱提新書《21 世紀資本論》全球熱銷;提霍勒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資本主義批判

 

​資料來源:皮凱提​。

延伸閱讀

彼得.杜拉克譽為「近代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你不可不知的創新之父—熊彼得
彼得.杜拉克譽為「近代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你不可不知的創新之父—熊彼得

2024-06-25

誰是「熊彼得」?被「凱因斯」掩蓋光芒的偉大經濟學家
誰是「熊彼得」?被「凱因斯」掩蓋光芒的偉大經濟學家

2024-06-25

率先預言全球疫後高通膨趨勢,這次示警歐洲信貸新風暴...英國經濟學家巴特解析「聯準會升息劇本」
率先預言全球疫後高通膨趨勢,這次示警歐洲信貸新風暴...英國經濟學家巴特解析「聯準會升息劇本」

2023-05-10

解決貧富問題的稅改大計——從皮凱提到川普
解決貧富問題的稅改大計——從皮凱提到川普

2016-12-08

經濟學家皮凱提  聯手一百四十餘名學者再掀論戰 法國央行精英總裁  引爆階級戰爭
經濟學家皮凱提 聯手一百四十餘名學者再掀論戰 法國央行精英總裁 引爆階級戰爭

201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