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布讓港人普選特首,但卻對候選人門檻加上諸多限制,引起港人憤怒。學者認為,在中國明確畫出紅線之後,香港社運也將從過去三十年的溫和路線,自此轉為全面抗爭的激進姿態。
與現行作法相比,新辦法的主要改變就在「公民投票」。目前,是由一千兩百位選舉委員會成員一人一票投票選出;未來,則是一千兩百位提名委員會提出二至三位候選人後,由香港公民一人一票選出特首。
作為中國領土上首個採行一人一票選出政府機構決策者的地區,從中國的角度看,的確是民主的一大步,然而許多香港市民不但未能肯定,反而氣憤。決議發布當晚,五千市民憤怒擊鼓抗爭,學生代表宣示兩個月內發動罷課。
佔中學者嗆 不願做順民
佔中學者嗆 不願做順民
關鍵原因在於候選人的產生方式,一般市民無法決定特首提名委員會的成員,候選人須經過六百位以上的提名委員通過,且人數不能超過三位,種種設計,被不少港人認為絕非「真普選」。
平日溫文儒雅的香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戴耀廷,也在決議發布當晚聲嘶力竭:「不願意再做順民,要做頂天立地的公民抗命者!」早在去年,戴耀廷即發起「佔領中環」運動,訴求人大必須訂出「符合國際標準」的真普選方案,候選人由公民提名,否則就要佔領香港金融樞紐中環街區。
佔中提案獲得七十萬市民公投支持,反對力量亦隨之而至,前香港電台節目主持人周融發起「反對佔中」運動,聲稱取得九十萬市民支持,特首梁振英亦以個人名義參與連署,正反雙方成劍拔弩張之勢。
而如今在中共宣布決議,畫出關於香港民主的一條鮮明紅線後,學者解讀,接下來的香港,恐怕會更加分化。
「如今的香港社會,落入一個兩極化的趨勢:保守者愈保守,激進者愈激進。」一位在香港某大學執教的教授,在緊繃氣氛下,他受訪時不願具名,他認為這次的《政改決議》,「是香港民主運動的重要分水嶺。」中央對香港態度嚴峻,連相較溫和版本的普選方案也全無採納,將使香港三十年來的社會運動,自此更加激烈。
台灣旅港知名文化人張鐵志的觀點與這位教授相似,兩人不約而同地指出一個現象:一向被認為最有可能支持政府方案,甚至曾邀請中方法律代表饒戈平來港座談的民主派議員湯家驊,竟也措詞強烈地表示失望。張鐵志評論,這正是香港社運離開溫和路線、走向全面抗爭的象徵之一。
本該是美事的普選政治改革,竟造成香港社會對立。一向務實、勤奮工作的港人,究竟為何發動抗爭?回望九七年至今,以普選議題為核心,港人對中共態度由不安期待一路到灰心絕望,其實有跡可循。
「總體來說,九七年前後,香港市民其實在不安中仍樂觀崇尚『民主回歸』,期待中國民主進步,香港也能獲得普選權。」教授回憶。在港人的認知中,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香港特首可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便是關於普選大夢的明文承諾,迄今三十年。
年輕港人對中央缺乏信任
年輕港人對中央缺乏信任
「香港對二十三條劇烈反彈,讓中央害怕香港成為勾結外國勢力、分裂國土的前線。」一位不願具名的中央官員曾私下透露,香港是鴉片戰爭失落的國土,重新治理此地是中國雪恥的象徵,「步步維穩,不能有任何差錯。」
但年輕港人對於這雪恥大夢興趣缺缺。香港嶺南大學副教授羅永生分析,新一代在香港回歸大局底定的八○年代出生,主權交接的九○年代成長,早已養成強烈本土意識,對中央缺乏信任。「其實,這次中央若能給港人真普選,也許港人就會對中共改觀,但現在只有絕望到底。」不願具名的教授表示。
如今佔中、罷課勢在必行,連港大、中大校長都公開支持學生的言論自由、不強迫上課。一般認為,數條「戰線」中,大專學生的罷課行動將最有機會成功。至於佔領中環的人數,因一般市民仍相對和平理性,必須再觀察。
香港爭取民主的腳步有可能退回溫和路線嗎?「最後機會在立法會手中。」學者分析,人大決議最終仍須香港立法會通過,才能生效,「如果他們願意在人大框架下朝真普選方向微調,憤怒或許就會減弱。」山雨欲來前夕,香港的不安與絕望是否能找到出路,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