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若是在全球化的賽局中簽FTA 大幅落後,不但進出口貿易受影響,連投資都會受到衝擊。
台灣是小國,經濟發展不能只仰賴內需,還要靠國際貿易。國際貿易最大成本就是運費與關稅,尤其是後者,有時會占到售價的好幾成。十二年前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台灣向自由貿易邁進一大步;無奈國際間歧見不少,減低關稅的進展不易,於是各國遂各自簽FTA以為WTO之補強。FTA所免的關稅即使只有三%到五%,也足以影響廠商的競爭效率,台灣若不加強簽署,就絕對會喪失競爭力。以上,是經濟部說法,但似乎還欠缺數據佐證。
大家常拿台灣與韓國比,我們就來看兩國的數據。韓國與東協、歐盟、美國三個重要的FTA,分別於二○○七、一一、一二年生效。韓國與歐盟及美國FTA生效時間還不算長,我們暫且不看,只專注於東協。
從數字看,台、韓產品在東協市場的市占率,確實在韓國與東協簽署FTA後發生黃金交叉,○八年前台灣領先,○八年後變韓國領先,隨著時間越長,兩者差距越大,一二年韓國產品市占率六.二六%,台灣僅四.九五%。這個趨勢不但對「有課關稅」的產品如此,以所有產品整體來看亦如此。
東協十國占台灣貿易量約二○%,一個東協─韓國的FTA,台灣就潰敗至此,等到一兩年後韓國與歐盟、美國的FTA發揮威力,那還得了?如果少簽一個重要FTA影響台灣GDP成長一個百分點,而少簽三、五個,不就少三、五個百分點?台灣現在動輒只能保三保四,怎禁得起這種摧殘?
更嚴重的是,FTA簽署國間對進口免稅品,都會要求「自製率」,為了符合這個要求,許多廠家就不得不把生產過程移到簽署國去。這表示某企業若要輸出商品給A國,其涉及廠房、設備的投資行為,都可能因為AB兩國簽署了FTA,而移往B國投資。於是,台灣若在全球化的賽局中簽FTA落後,不但進出口貿易受影響,連投資都會受到衝擊。有人說台灣不必融入全球化、不必簽FTA,是不了解問題的嚴重性。
FTA是一定要簽的,只是怎麼簽、要做什麼準備的問題。當然,簽也不能沒有產業目標、把全球化當成「目的」似地亂簽;遺憾的是,國內確實有一批迷信「芝加哥學派」的官員,以為自由化就是經濟的萬靈丹。將來有機會,再把此中道理說清楚。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