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若僅調降存款準備金率,恐未將資金轉介到有需要的企業,惟有改革、還富於民,才能讓經濟重回正軌。
必須看到,本屆政府傾向於在市場機制下制定政策,對GDP增長目標也沒有之前那麼執著,對地方政府主導的財政擴張又相當審慎。筆者相信李克強內閣推出刺激政策的門檻較前任更高,態度更小心,力度也可能更小。今年是地方政府還款的高峰年,全年約有三.五兆人民幣地方債到期,地方財政已經捉襟見肘,非標產品(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向地方輸送資金的能力下降,所以過往幾年屢試不爽的影子銀行—地方債務—基建投資的模式,在帶動GDP增長上有些力有未逮。
如果地方政府難當此輪刺激政策的主力大任,新政策的著墨點就要嘛是中央財政主打的公共開支,要嘛是中國人民銀行放鬆銀根。中央財政有條件推出刺激措施,不少專案可以提前啟動。不過沒有地方政府的「萬馬奔騰」,財政擴張也許可以穩住經濟,卻未必能夠拉出強勁的反彈。
貨幣政策基調在過去九個月內穩中趨緊,在貨幣政策報告中,央行明言打算去槓桿。中國經濟整體來看並不缺錢,實體經濟缺少投資意欲,對資金的需求不大,而國有企業隨時可以從銀行借到資金。房地產市場可以說熱錢滾滾。錢荒主要集中在中小銀行、地方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身上,他們多是央行的教訓對象,是「控制增量、盤活存量」中資金流出方。
但是如果經濟下滑過大,貨幣政策是有放鬆空間的。筆者估計目前央行有三個選項:一、調降存款準備金率;二、放慢流動性回收的步伐,甚至轉為釋出流動性;三、適度放寬對影子銀行集資和貸款的限制。這三項在第二季度可能同時做,意圖均為增大流動性,其中調降準備金率的象徵意義最大。
降存準率能否救經濟?筆者持懷疑態度。調低準備金率,有利舒緩中小銀行的資金壓力,但此舉對改變經濟中的結構性問題幫助不大。目前中國經濟困境在投資去實業化和銀行去仲介化。通過降準將資金放到銀行手中,未必能令銀行將資金轉介到有需要的實體部門或企業手中,最後只是在銀行的利差遊戲中加了一些籌碼。
中國經濟要想重回正軌,惟有改革。開放服務業給民營企業,調低企業稅率,實現利率市場化,這些還富於民於商的措施才是正途。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