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說,中國未來10年至20年的大事都已決定。這些大事來自十八大三中全會,由中國總書記習近平強勢主導。這份全文長達2萬字的改革藍圖,是1978年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最關鍵決策,從郭台銘到阿基師都關注。若上一個黃金20年你來不及參與,這一次你絕對不能錯過!
最明顯情況就是中國經濟成長已經減速,從過去動輒十位數的經濟成長,今年降到七.五%,而中國地方財政債務嚴重,顯示過去靠政府投資拉高經濟成長的模式再也無法見效。
根據高盛投資管理部中國副主席哈繼銘估算,在二○○八年前,中國一塊錢投資可以帶動三毛五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現在兩毛錢的效果都不到。
對於未來十年或二十年,中國最重要的大事就是找到取代投資的新成長模式。大家莫不引頸期盼,習近平在三中全會中可以給出未來藍圖,訂定下一階段經濟轉型的具體計畫與目標。
改革非空話 國家安全委員會確立習近平強權
中國新成長模式往哪裡找?答案顯而易見,就是提高民間消費比重。然而「經濟結構調整」從胡錦濤、溫家寶時代就已經列為重點施政計畫,他們沒辦法做到,習近平難道會有不同?
十一月十二日結束的三中全會,公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這個由習近平親自擔任起草小組組長的改革方案,全文約二萬字,涵蓋十六大面向,六十個改革計畫。
當外界急著解讀《決定》裡洋洋灑灑的經濟藍圖,曾在北京經商二十多年,長期觀察中國經濟的作家范疇卻最關心三中後的權力藍圖。因為這攸關習近平說的改革是不是真的?有沒有能力推動?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最後像胡溫一樣,淪為泡影而已?
「在這兩萬字裡面,最重要的玄機在不到三百字的第五十項裡。」范疇說。這裡提到了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確保國家安全;另外,在第五十八項提到,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
這兩個新成立的機構其實是習近平為了克服經濟改革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他要跨過共產黨既有的官僚體系,直接把權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范疇說。從這一點看,習近平和胡錦濤、溫家寶不同,他展現出「中國新強人」姿態,有機會推動這個「全面」又「深化」的艱鉅任務。
果真,從三中全會結束至今一個多月,延續《決定》的精神,有不少改革方案陸續出爐。根據中國財經媒體報導,六十項計畫中,至少已經啟動十七項,譬如,在十二月十日,國務院公布,取消與下放(註:放給地方政府去管理)六十八項行政審批項目。另外,這個月也有三個省部級官員因為涉嫌違紀而被調查,顯見在三中全會之後,中國推動改革的決心與腳步明顯加快。
▲點擊圖片放大
中長期任務 前兩年暖身,後五年才會大步走
當改革真的啟動,回過頭來解讀《決定》全文才有意義。事實上,如果《決定》文中所提到的項目真的實現,那麼一、二十年後,《決定》勢必成為中國經濟史上重要文件,歷史定位可能僅次於一九七八年第十一屆的三中全會。
在那次會議,鄧小平宣示了改革開放之路,讓中國進入三十年的開放成長期。而二○一三年的三中全會,將是中國經濟進一步向市場機制靠攏的轉捩點。
《決定》中饒富意味的一句話: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與以往強調「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不同。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所長張榮豐分析,中國本來就有很濃厚的計畫經濟色彩。它創造了「社會主義式的市場經濟」,而這次改革固然還是在社會主義大帽子下實行資本主義,但是會更進一步往市場經濟邁進。
中國國務院參事、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林毅夫也認為,這可能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最重要的經濟會議。他甚至提到,到了二○二○年,中國人均收入將達到一萬二千七百美元,去年中國人均所得約五千四百美元。
《決定》全文都只是改革大方向,並沒有提到任何改革的總具體目標。唯一提到的數字,是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二○二○年提高到三○%(目前為七%)。但是,文中提到:到二○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這句話,顯示改革是中長期任務,二○年才是檢驗改革成果的時候。
海基會顧問,同時也是投資中國信息網社長李孟洲分析,二○年是個關鍵數字,它關乎習近平改革的節奏與目標。一五年底,中國會提出「十三五」規畫,規畫一六年到二○年的經濟目標,而十三五的結束正好就是驗收《決定》改革方案成果的時候。
由於中國五年規畫會有具體的執行計畫,也因此只有大方向的《決定》,將會在十三五規畫中訂出具體目標。「我認為明年與後年,只是改革暖身期,後面五年才會大步啟動改革。」李孟洲說。
然而,這部只有大方向、又需要七年後才有具體成果的改革藍圖,卻深深牽動台商的心。因為這裡面隱含中國經濟的趨勢,值得細細解讀。要如何才能掌握趨勢?抓住商機?
李孟洲認為,對於二○年的藍圖,中國過去已經談到不少,像去年十八大報告就曾經提出:國內生產總值與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一○年翻一番目標。
還有,在十二五規畫中提到: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成經濟支柱產業等,這都可以拿來當作《決定》的具體化目標。「所謂取得決定性成果,就是不能離這些目標太遠的意思。」李孟洲說。
資源配置位移 四大紅利決定民間消費贏、國企輸
從《決定》全文加上十二月十三日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未來七年將是中國經濟大調整的關鍵期。調整期間內,中國經濟成長率或可能降到七%以下,但是資源配置會位移,某些產業領域會得到相對有利的成長。
人口紅利:
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陶冬簡單分析,這個人口紅利可以讓每年約一千六百萬的新生兒再多出一百五十萬人,如果每個人花三千元,十年下來的乘數效應將產生二兆人民幣的經濟效果。
短期來看,這項政策是中國經濟調整期內,成長率不得不下滑的一項保護措施;長期來看,張榮豐認為也是減緩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舉措。
張榮豐說,中國將在二○二三年進入老人社會,目前估計一五年老年人口比率為一○.一%,二三年會攀升到一四.○三%,屆時中國儲蓄率會下降,資金不再便宜。
內需消費紅利:
《決定》裡最重要的就是提升中國民間消費,其中又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為核心。
之前,中國社科院曾經發表過一份二○二○年的預估,屆時中國城鎮化率會達到六○%,而中國目前城鎮化率約五二%左右。上海證券估算,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的城鎮化率,會帶來七兆人民幣的市場需求。
然而,這份改革方案以及十二月十五日剛出爐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並沒有訂出城鎮化率的數字指標,反而強調城鎮化是長期的歷史進程,要積極穩妥地向前推進。
在積極部分,《決定》提到要讓農村土地可以流轉,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全面開放鎮和小城市的落戶限制,有序開放中等城市落戶限制(編按:設立戶籍),但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嚴格控制大城市人口規模。
城鎮化率的提高固然會帶來消費刺激,但也對環境造成破壞。「穩妥」的部分就是城鎮化工作會議裡特別強調的,要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加強汙染治理。
瑞銀證券特約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分析,如果城鎮化沒有伴隨著地方政府的財政改革、房屋稅改革以及社保體系的完善,那麼加快城鎮化腳步只會走回過去的老路,是「土地」的城鎮化,而非「人」的城鎮化。由於城鎮化工程牽涉的範圍太廣,也因此,這項內需消費紅利並不會在短期出現,而是屬中長期效果。
開放紅利:
如果要提高民間消費,就要有更多企業提供更好、更便宜的產品和服務,這使得中國必須引進更強的市場機制,促使掌握絕大多數資源的國有企業面臨改變。
在《決定》文裡特別提到:金融、教育、文化、醫療、電子商務、建築服務、會計審計、育幼養老以及貿易物流等服務業有序開放。
事實上,在三中全會結束後這一個月,有關金融改革的措施已經陸續出爐。例如:允許上海自貿區內企業及個人可以投資海外市場,也允許境外機構透過自貿區投資中國證券與期貨市場。另外,中國的股票發行也要放寬,從以前的核准制往註冊制邁進。
除了某些產業領域開放之外,這次改革也特別鼓勵非公有資本與國有資本交叉持股。由於國有企業掌握中國過半以上的經濟資源,將來這部分會開放讓民間資本參股。
產業結構調整紅利:
《決定》未提到這部分,但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則特別強調。中國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畫在十二五規畫中說得很清楚。這些產業包括:環保節能、新信息科技(雲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生物科技以及高端裝備製造。
在十二五規畫中提到,到了二○二○年,這些戰略性產業要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至於更具體的目標與進程,會在十三五規畫中端出。
上海自貿區是習李經濟最重要的試驗計畫,一舉一動攸關未來改革進程。
台商新挑戰 行政程序簡化,但經營環境變複雜
對台商來說,固然有四大紅利可圖,但經營環境也有新挑戰。「尤其是金融操作機能的強化,是台商轉型的重頭大戲。」李孟洲強調。
他認為,台商第一個感受到的影響一定是大陸政府職能的轉變。他們要簡政放權,鬆綁管制。以前台商的投資項目、工商登記要核准,現在會改報備制,受理的機關層級也會下降。
由於國有企業可以允許民間企業交叉持股,台商面臨「股權合作」的機會變多,「台商必須強化自身的股權結構,在維護自身經營權的情況下,跟國有企業合縱連橫。」李孟洲說。
除了股權操作強化,台商也須順應中國利率與匯率自由化的趨勢,未來雙率波動的程度加大,營運風險提高。
抓住轉型契機 你也可能是下一個旺旺、頂新
三中全會的改革方案觸及經濟、政治、社會、環境各領域。陶冬說,這些改革只要做了一半,二○二○年,中國就會跟現在大不相同。
改革調整期間有風險也有機會。中國在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之後,旺旺、頂新抓住這波機會,成為台商富豪。過去三十年來不及參與,現在又有新的開放機會。張榮豐認為,台商的新機會在服務業,抓住金融、醫療、電子商務等開放產業,布局城鄉一體化的經營格局,也許,下一個新台商富豪就是你。
商品投資大師羅傑斯:
北京正在進行的改革,是未來10~20年最重要的經濟大事; 但這卻被大多數人忽略,尤其是西方媒體。
知名經濟學家郎咸平:
三中全會的決定是在給市場放權,最高管理層已經摒棄了「頭疼醫頭」的思路, 中國即將開啟大手筆改革。
中國國務院參事、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林毅夫:
到2020年,中國GDP、人均收入能達到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的目標。 2010年,中國人均收入4400美元,翻一番是8800美元,加上人民幣升值, 那麼在2020年人均收入將達到12700美元。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
不要光看提了什麼,沒有提到什麼也能傳達有效訊息, 這次沒有提到更多房地產調控,這就是進步。
春華資本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胡祖六:
堅持中國模式和中國特色論的人總會覺得強勢政府加上國企就是中國的優勢, 這是自欺欺人、罔顧現實的一種幻想。只要有大量國企的存在,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公平競爭。
八大名家看三中全會
中國知名經濟學家謝國忠:
真正的改革將不可避免引爆泡沫,並引發一段時間內的疲弱增長。 泡沫和改革之間,中國不可能魚與熊掌兼得。這份計畫的效力取決於官員們是否賣力實施, 但這與他們的利益相悖,所以可以預期官僚機構面臨的壓力將上升。
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
取消獨生子女政策是中國最好的經濟刺激措施,而且政府無需花費一分錢的公共開支。 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可能進一步下降。少了地方基建投資, 增長速度勢必下降,不過增長的質量卻會改善,系統性風險下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敬璉:
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台灣應善用此契機,在兩岸共同市場平台上以企業為主體, 展開產業深化合作。上海自貿區上路後,區內與區外的匯率、利率改革時間表不會拉得太長, 這也顯示大陸要將自身市場提升到國際水準,兩岸建立共同市場時機「正逢其時」。
《認識十八大三中全會》
召開時間: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
會議內容:
確定新領導層的施政路線。會議中,習近平提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全文共分16大項、60小項改革。
會議重要性:
此次三中全會重要性已被中國媒體比擬成如1978年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那次會議中,鄧小平宣布改革開放,使中國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而這次會議改革項目若成功,中國勢必在2020年蛻變成一個更強調私有產權和市場的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