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從「自然農法」的字義來看,「自然」確實是很重要的部分,整個課程中,我強調的不是怎麼樣把菜種好,而是怎麼養土地與觀察。
最近剛結束忙了一期的田園自然觀察班,雖然很累,但令我欣喜的是,有許多民眾對於自然農法有極高的興趣,雖不得其門,卻能在荒野保護協會這裡,從自然觀察進入自然農法的思考起點。
我曾在之前的文章提過,我先從事自然生態觀察後,才開始進入農業,這讓我在自然農法種植中,省去許多摸索的時間。若你從「自然農法」的字義來看,「自然」確實是很重要的部分,整個課程中,我強調的不是怎麼樣把菜種好,而是怎麼養土地與觀察。
怎麼養土地?
我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以草養地」,但是要養到甚麼程度,才適合種菜呢?從這裡開始,就是在做自然觀察了。若你從一塊崩塌後寸草不生的土地去做觀察,就會看到一個小型的土地改變史,也應該是說森林的故事開始發展的源頭。
這一片黃土堆經過崩塌後,若不幸一開始就碰上下雨,土壤當然就很容易跟著流失,大自然也很清楚這一點,此時土壤肥沃度不足,並不足以養活闊葉的草本或木本植物,所以就由生命強韌、不需大量食用土壤肥份的禾本科植物,先行前來緩和土質流失,因為這個時期並無遮蔽物可以遮蔽陽光,身為第一先驅的禾本科植物就能盡情享受充足的陽光。
草本的禾本科確實也需要強光來生存,若你仔細觀察,禾本科在強光中長得非常健壯,但被自己葉子遮蔽陽光的底層葉卻都枯黃了,這些枯黃的底層葉,腐爛、分解後,就成了下一波生長植物的肥份了。若你再仔細、長時間觀察,就可以看見不同植物,不斷在此演替交換,時間夠長,更能看到「初森林」的形成。
如果把這崩塌黃土堆看成我們人類開發後的田地,道理是一致的。在田中保留一塊不人為干擾的耕地,一定能看出這些演替過程,甚至同一塊田地中,同時間演替,都會分出好幾區不同的植物相出來。我自己的農地就常常有這種現象,同一區田,其中部分是大花咸豐草,部分是禾本草科,有部分是刀傷草這一類的植物相,而且經常都是壁壘分明。
自然的法則 天知道
在這一期田園自然觀察班中,我就請學員在不同草區中,同時種下同一批菜苗,僅在短短二周內,不同草區在完全不施肥、只澆水的同等條件照顧下,即可看出成長狀況差異非常大。從此試驗即可知道,在哪種草種遍佈農地時,是最適合開始耕作的期間,有了此經驗即可「辨草知地利」。
當然這只是一個關於「農地及適耕之間的相關性」的小小自然觀察,我一直認為農業就是一門自然科學,不可能從作物的單一個病或蟲害來做研究或解決方法,也不是單單從肥料中的氮、磷、鉀比例加入土地,就能真正種出良好的作物。
一株好的作物是不能只以人類的需求與角度來去經營的,與各式生物的共享土地、各植株間(包含菜與雜草間)的根菌互利共生與競爭,這些多樣化生命的組合,才有可能種出利人、利地、利生命的健康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