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充滿時薪75美分的低技能外勞,美國迅速從製造業轉向更具生產力的創新與服務;而歐洲和日本卻繼續死守製造業,把最優秀的思考型人才埋沒於夕陽產業中。
為何美國擁抱改變,歐洲和日本卻抗拒改變呢?理由是美國提高了風險承擔。
歐洲和日本缺乏經濟轉型所需要的經濟誘因,他們的政府為了支持勞工,制定了立意良善但方向錯誤的政策,導致重新配置勞工的成本太高,阻礙了他們的製造商退出製造業、裁員,以及把人力重新配置到更有生產力之處。不但如此,他們還投資過時的製造業以避免高成本的裁員,設立貿易邊界障礙以減緩重新配置勞力的速度。這導致歐洲和日本從製造業退出的腳步變慢,將他們最優秀的思考型人才埋沒於夕陽產業中。
與此同時,美國最有才幹的思考型人才,則在企業裡建立起難以複製的專家社群,例如谷歌和臉書──至今仍是引領創新的關鍵。
美國的在職訓練更有價值、勞力重新配置的成本更低、邊際稅率(針對高所得者的所得稅率)也較低,因此只要冒險投資成功,報酬也會隨之提高。高報酬提高投資人承擔風險的意願,投資成功者的巨額報酬,削弱其他有才幹勞工的地位,刺激其他勞工跟進冒險。
歐、日造福勞工卻嘗惡果
由於錯估形勢,歐洲與日本政府為了造福勞工而設立的法令,卻造成意料之外的惡果,對勞工的傷害卻遠大於幫助。日本和歐洲或許因為徵收裁員成本而減緩了裁員潮,但代價卻是就業機會的成長率大幅降低,如同我們看到的,歐洲承擔高失業率與工時縮減的,主要是邊緣勞工(青年、中老年人和女性),日本就業率比較高,但代價是生產力與平均工時GDP都很低。
美國勞力重新配置成本低,因此積極採取提升生產力的措施,並利用外國製造業來降低成本、和放寬本土的產能限制。面對時薪七十五美分的外國勞工,美國將最有才幹的勞工重新配置到創新,並將其他勞力配置於現在更有價值的服務業經濟──醫師、教師、駕駛等。
同時,德國和日本繼續追求出口導向的策略,以避免裁員、刺激就業並(希望能藉此)提高經濟成長率,但這麼做會把他們有創意的思考型人才困在製造業──先進經濟體的夕陽產業。把腦力花在如何與時薪七十五美分的勤奮勞工競爭,根本就是浪費時間。就算真的想出解決方案,長期而言也無助於他們的就業率。
創新帶動美國服務業需求
一位德國先進的機床公司執行長向我抱怨,美國沒有好的機床工程師,是經濟變差的一個警訊。美國的確沒有好的機床工程師,因為工程師現在都跑去谷歌和臉書上班了!
當美國支配著商業化的網路世界時,德國則正在為中國人用的機床寫程式,大部分賺不了多少錢。美國的產業為承擔風險與投資所付出的資金,為下一代提供許多機會,歐洲和日本卻吃掉下一代的未來。同時,成功的創新帶動美國國內的服務業需求,需求多到美國要雇用數千萬名外國勞工來釋出國內勞工,這樣還不夠,美國還雇用兩千萬名新移民。
因此,德國和日本用出口來帶動就業和國內需求,反而讓它們的經濟與就業的成長雙雙變慢;而美國企業則利用海外成本低廉的工廠,在國際中競爭。
(本文摘自第四章.孫蓉萍整)
經濟復甦的手段,與意外惡果:我的收入如何用來創造財富,而不是被政府重新分配?
作者︰愛德華.康諾
世界最大私募股權、貝恩資本公司(Bain Capital)前董事長。自哈佛商學院畢業後,曾任福特汽車製造工程師,後來成為貝恩管理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總經理。出版本書後,立刻榮登谷歌年度作家搜尋榜前10名,經常受邀上CNN、FOX、CNBC等電視台評論經濟局勢,甚至在電視上舌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失控的未來》作者)與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古斯比(Austan Goolsbee)。
譯者:艾利揚
出版:大是文化出版(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