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與風險相伴的二○一二年,陶冬表示,一三年開始,全球經濟將可望脫離不確定的年代,然而在量化寬鬆仍未見止歇的環境下,歐美、中國卻都各自擁有貨幣政策難解的結構性難題。
日前,在由《經濟日報》與台經院共同主辦的「看見希望的二○一三」論壇中,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發表演說,他表示,「美國一旦跨過財政懸崖,不確定性的風險因素將大為減少。」只是,隨後的經濟成長亦會變得相對溫和許多。
風險一 美國債務不減 長期隱憂
根據瑞士信貸所估,一三年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年增率將會提速到三.五%,雖然較一二年的三.一%有所進展,但不難發現這個數字,明顯低於金融海嘯前四.五%到四.九%的水準。由此可知,未來的這一年若無意外,全球經濟將按低速成長的軌跡前進。短期或許無虞,然而長遠看來,陶冬對歐美、中國這三大經濟體,則各自有著不同程度的憂心。
面對短期首當其衝的財政懸崖,陶冬沒有太多的擔憂。他認為,美國不存在財政懸崖,最多,可視之為「財政斜坡」。
陶冬進一步解釋,只有在不可控制的情況下,發生無可挽回的結局,才可稱為墜入「懸崖」。因此,即使美國兩黨仍為減稅斡旋,乃至於無法達成共識,其實都還算在政治家的掌控範圍內。「過程中或許會協調不順,但預期在耶誕節過後,財政懸崖終將塵埃落定」。
「但這並不是故事的結束」,長遠看來,陶冬認為美國財政問題,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而只是將問題技術性地往後推遲。況且,美國近年來的財政支出,確實有相當程度直接受益於低利率的貨幣環境。「一旦利率調升,美國財政負擔將遠比現在的情勢嚴峻許多」。
不過在那之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將貨幣政策與失業率掛鉤的創舉,讓量化寬鬆政策有了新的思惟,「流動性仍將是貫穿一三年金融市場的主旋律。」
風險二 歐洲償債高峰 危機再襲
先前令市場恐慌至極的歐債危機,似乎隨著時間推移而淡化。本該屬於歐債震央的重災國,股市表現在最近六個月更是極其耀眼。對此,陶冬不諱言,這一切無疑都將歸功於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
但是,市場很快會發現,當前的榮景,是由貨幣擴張所堆砌出來的,而期盼看到的財政改革、銀行同盟等舉措,至今其實仍未見進展,「量化寬鬆肯定無法解決入不敷出的財政問題」。
因此,在下一波歐債償還高峰時,也就是在一三年的一月到四月期間,歐債危機隨時都可能死灰復燃。之所以如此判斷,陶冬提到,若再納入屆時義大利大選的紛擾考量,市場風險情緒恐將被再度引燃。
此外,法國的問題亦將逐漸浮上枱面。陶冬預估,法國失業率一三年或將升至一三.五%,這樣一來,法國的稅收、消費勢必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法國至今仍與經濟實力強國德國相提並論,一旦市場對此認知出現疑慮,甚或改變,「很快地,對沖基金就會向法國如野狗般地,群起而攻之」。
後續的演變,可關注法國公債殖利率是否急速躥升。即使法國國債負擔不大,但民間銀行的槓桿非常高,這是陶冬認為,歐債可能雪上加霜的理由所在。
風險三 中國房市泡沫 不定時引爆
最後,許多分析師認為中國將隨時反彈,樂觀派甚至認為,中國已進入復甦的起始階段。然而看在陶冬眼裡,中國卻只是進入一段政府營造的「偽週期」。
根據過往經驗,中國在黨代表大會隔年會持續擴大固定資產投資,但這一次(一三年),速度或將有所放緩。陶冬補充,「因為地方政府已經破產了」。中國地方政府預算赤字的加總占GDP達到八.五%之高,財務狀況堪稱是希臘的水平。再者,民間企業的融資重心,開始從正常的銀行管道,轉移向非常規的信託貸款籌資。新的融資渠道,短期雖能為地方注入流動性,甚至還能拉高GDP,只是長此以往,將為中國埋下無窮後患。
陶冬舉例,市場上許多提供七%到八%投報率的理財商品,實際上就是信託貸款的衍生性產物,有點類似於金融海嘯前,美國投資銀行推出的結構債,情況頗令人擔憂。不過,「只要房地產不出大事,任何事情都可以由政府出面解決」。
然而,一旦中國內部流動性正常化、貿易順差減少或者轉負,以及美國停止量化寬鬆,這三件事情同時出現時,中國房地產將面臨一次接近五成的調整。時間點可能落在一五年到一七年間。陶冬強調,時間只是預估,重要的是前述條件何時成熟。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