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早晚會從石化產品進口國變成出口國,如此一來,貿易赤字將下降,形成另一個影響;美元走勢轉強。
過去全球的經濟結構是,一、亞洲人製造生產,二、出口到歐美給他們消費,三、賺到外匯,四、再借給美國人,累積出龐大的外匯準備。在這個結構,美國的貿易與財政赤字,和人的年紀一樣,只會變大,不會縮小。
但最近形成的趨勢是,美國已經在重建工廠,準備提高製造業的比重。如果企業找到在消費市場生產也能賺錢的方法,那麼原來的循環模式就會被打破,本來被視為常態的雙赤字,大有可能被縮減,甚至消除。
上個月本刊曾經以蘋果將在本土製造麥克電腦為題,點出這問題的急迫性。但趨勢的變化,不只單一因素,靠政治勢力壓迫商人改變策略,不能長久,必須是結構上的變化,而且能讓參與者獲利,才是真正改變的趨勢。
除了因應成本變化,生產基地的移轉之外,另一個更大的變化是能源供給面。原本大家都預測,伴隨中國的經濟成長,能源消耗量必然以倍數增加,將會使油價一路上漲到恐慌的地步。可是二○○八年之後,國際油價卻是緩步下滑,即使中東的局勢有所變化,油價都像老僧入定般的穩定。最大的變數就是北美的油頁岩,五年前不存在的供給,大量出現在市場上,壓抑價格上漲的衝動。
油頁岩雖然有個「油」字,但原油的產量還在一天幾十萬桶,相較於原本一天七、八百萬桶的進口量,仍有很大成長空間,真正有殺傷力的是天然氣。美國一○年的天然氣產量已經超過一千三百七十億立方公尺,取代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大產國。
天然氣不好運,通常是用輸氣管運輸。俄羅斯產的天然氣,可以送到西歐消費國,北美產的就運不過去。美洲天然氣增產對世界能源供給的影響,來自於替代作用。比方說,美國新蓋電廠,普遍改用天然氣,所需要的廠區小於煤炭發電廠,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小很多,直接就減少煤炭的消費量,也就讓煤炭價格跌下來。
其他地方雖然用不到美國的天然氣,但可以買到便宜的煤,原本燒油的,能換就換,這個減價效應,就又從煤炭延伸到油。
所以第一個趨勢變化:能源價格不會漲,至少不會像末日派宣稱那樣的漲法。
有天然氣,美國需要的油就少,進口量就會降。而原油進口,是美國貿易最大的赤字來源。且替代作用會不斷擴張,一開始只是熱能,慢慢就會進入工業原料供應鏈,最明顯的是乙烯。以後美國的石化產業,將享有全球成本最低的乙烯,比沙烏地阿拉伯的更低。
照這樣發展下去,美國早晚會從石化產品進口國變成出口國,因此第二個影響,就是貿易資金流的逆轉。而美國貿易赤字下降,又將形成另一個影響:美元走勢轉強!
礦一採出來,就封不回去,趨勢會持續,歡迎來到美元新樂園。